复旦大学 2024 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将提供 116 门 AI-BEST 序列课程

admin

今天(8月30日)上午,复旦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光华楼前草坪举行,包括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内的1.6万余名新生即将在复旦开始新的生活。

复旦2021开学典礼_复旦大学开学典礼_

复旦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光华楼前草坪举行。澎湃新闻记者居文涛摄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新学年,复旦大学将为全校学生提供116门AI-BEST序列课程,覆盖所有一级学科。本学期,学校将开设61门AI课程,加上平行班,将开设102门课程。

“AI-BEST”是学校面向各专业、学科背景设计、共建的课程体系,寓意做最好的AI课程。本学期AI课程难度分为1-8级,面向全校本科、研究生各阶段学生开放。首批开设的AI课程包括《走近人工智能》等面向全校学生的B类通识基础课,AI零基础学生均可理解、跟上学习;还包括《大模型理论与方法》等围绕人工智能学科、系统呈现AI相关学科核心技术的E类专业课;还有《AI赋能的语言分析与语言习得》《AI基础设施实践》等立足人文、社科、工学、医学、交叉学科的AI+X进阶课程;还有《AI考古》、《AI医学影像多场景应用》等T类课程,聚焦AI各垂直领域应用场景。据复旦大学介绍,8月27日选课首日,近4000名复旦学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AI课程。

AI伏羲模型背后的创新团队也亮相开幕式,作为“伏羲”背后的创新团队成员,复旦大学郝庆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科智研究院院长齐原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齐元说,要敢于挑战不可能。他讲到,自己博士毕业时,人类基因组刚刚测序,他想用人工智能破解基因调控的奥秘。他不懂生物学,但还是回到课堂上学习了生物学101,后来他开发了用AI分析高通量数据的算法,了解基因调控,并在《自然》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 善于从行动中学习。人工智能不仅是理论,更是实践。复旦把科学理论与AI工程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项目学习人工智能,锻炼动手能力。 最后,要善于从零开始。三年前,齐元离开工业界,回到大学,在学术与产业创新结合上从零开始,用AI做天气预报,创建伏羲气象模型,用它设计药物,创造出女娲模型。 止步于舒适区,只会让卓越成为走向卓越的绊脚石。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他寄语同学们:要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不要偏离梦想。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__复旦2021开学典礼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向新生代表颁发校徽和《文化日历》。图片来源: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向新生代表颁发校徽和《文化日历》。2024级新生收到的3.0版《文化日历》突出创新,新增《科学追光》栏目,关注跨学科对话和前沿科普活动。其中,新增《AI@Fudan》栏目收录了本学期开设的61门人工智能课程,让学生从进入复旦的那一刻起,就能拥抱“人工智能+”的改革创新。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今年复旦大学除了保留5个传统学院外,还成立了祥晖学院,建立基础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敢于冒险、敢于创造的“干细胞类”年轻人才。

本科新生代表、翔晖学院2024级本科生肖子遥在毕业典礼发言中表示,自己对科学有着天生而深沉的热爱,曾设计过智能红绿灯识别的盲杖、骑行服上的点阵显示屏……“我一直希望在大学里能攻读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可以说,复旦大学和我‘梦校’翔晖学院为我的热爱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据他介绍,开学第二天,翔晖学院就举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导师会,数十位相关院系的教授详细介绍了各专业的特点、发展方向等。

新生代表、药学院2024级直博生李嘉宁在发言中表示,希望成为一名能为患者提供良好治疗的药剂师。本科期间,他参加了本科生“余政学者”计划,《构建比率响应拉曼探针动态监测肿瘤巨噬细胞表型转化》成为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础研究项目。“学校在AI4S方面规划超前、走在前面,给了我们最丰富、最前沿的知识和最顶尖的交叉学科平台。我要拥抱科研范式转变,做有挑战性、‘突破性’的研究。”李嘉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