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是新中国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的诞辰。这一天每天早晨,外滩陈毅铜像下总会摆放着几束鲜花,这是上海市民对老市长的悼念。市民们又多了一个悼念老市长陈毅的新地方——外滩老市政厅。
位于黄浦区江西中路215号老市政府大楼内,一场以“建设人民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厅旧址”为主题的实物及图片展正在预约参观。
这栋拥有102年历史的建筑,在上海数千座优秀历史建筑中独树一帜:1922年作为上海市工部局行政办公楼建成,2014年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最后一批委、局办公楼。老市政厅大楼为上海城市管理服务了92年,也见证了陈毅市长在这里接手建设上海的最初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
2014年,以老市政府大楼为核心建筑的黄浦区160个街区保护性综合整治项目启动,如今,这里,就是新上海第一页向我们揭开的地方。
一张写字台
这次将人、建筑与城市深度融合的展览,最引人注目的是陈毅市长曾经使用过的办公桌和书柜首次公开展示,以原物还原历史场景。
关于陈毅市长办公室的陈设,周而复在《追忆往昔》一书中写道,1949年5月28日,他以上海市人民政府联络处副主任的身份,陪同陈毅等人第一次出访。进入市长办公室时的情景是:
“市长办公室是半圆形的,尽头那间长方形的房间是秘书办公室。最上面是市长的办公桌和皮椅,右端是一排临街的窗户,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把这间大办公室照得通亮。左边的墙边放着一排椅子,办公桌对面是一排沙发。我陪同陈毅同志走进办公室。他站在那里,环视着屋里的陈设,笑脸相迎,迎接第一批到来的人。请举手。”
“曾山副市长、潘汉年、魏阙同志、刘晓同志、上海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宋时轮、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周林、副秘书长沙千里和我,都坐在沙发上,面对着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办公桌。陈市长坐下后,熊中杰介绍国民党代理市长赵祖康。(节选自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周而复文集第21卷《往事回忆》)
陈毅市长和潘汉年副市长被安排在同一间办公室。(《从市政厅大楼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市长办公室的办公桌是一张带抽屉的大型双面桌。主题展现在展示的是最近从人民大厦市长办公室调来的原物。
聘书
主题展展出了8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其中,专门的展柜里有一份《开创新政权》的文件,上面写着:
“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政字第0874号。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任命陈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特此通知。主席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日。”
早在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就宣布成立,发布的《市长就职通知》中就指出“任命陈毅为上海市市长”。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刊》(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馆编))那么,这两次任命究竟有何不同呢?
原来,5月28日的任命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是军管时期的命令。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行政纳入《共同纲领》框架,各级政府官员必须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毛泽东对解放上海十分重视,他说:“打上海,要用文化,不要用武力。不但要军事上进城,而且要政治上进城。”陈毅不负党中央的重托和信心。丹阳整风训练时,陈毅亲自讲解了“进城三大公约、十项规定”;进城作战时,陈毅强调“上海市区不准带任何重武器,进城后任何人不准进入私宅。”“这是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礼物。”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城市运转如常,灯火通明,自来水畅通,电话畅通,工厂、学校完好无损。
5月28日下午,陈毅率领军管会和新一届上海市政府官员,入驻江西中路215号市政府大楼,从国民党政府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手中接管上海。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各项任命,陈毅被正式任命为上海市市长。12月31日收官。(江洪斌,《陈毅传:从世家子弟到元帅》)
一张珍贵的照片
在展出的80多张照片中,一张陈毅一家与邓小平一家在上海官邸花园里的合影格外引人注目。
1949年5月25日夜至26日晨,华东局和接收干部由丹阳乘火车到南翔,再分批从南翔乘汽车向上海进发。26日,华东局迁入瑞金二路原立志社(现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邓小平也每天晚上来到华东局,听取接收情况汇报。
三井花园原为上海赛马会会长马礼思的家产,三井物产购得后,修建了一座花园式别墅群。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此举行订婚仪式。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励志社,此时,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正在这里密集办公。
一个多月后,随着家人的到来,两家人一起搬到了武康路与湖南路交界的一栋仿欧式花园三层洋房里。陈毅的长子陈昊苏回忆说:“我们两家关系特别亲近,小平同志当时就住在我们家,在湖南路的一栋公馆式小楼里。我们两家人还一起拍了张合影。”(大型纪录片《邓小平与上海》)
陈昊苏提到的“府邸式建筑”是位于湖南路262号的湖南别墅。建于1938年,曾是周佛海的住所。院墙高大,庭院宽敞,环境清幽,有利于治安。1954年,贺子珍治病回苏联。回国后,也曾在这里居住。
邓小平和陈小平一家在湖南的别墅里一起住了三个月,10月份就分开了。7月中旬,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往北京。
1951年初,陈毅全家迁往南京。当年4月16日,陈毅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我家已迁往南京,湖南路上的房子已交由公家,小丹、小瓜、小阳三人学业有成,小洽已能写几百字的文章。他们就读的小学就在我儿子住的隔壁,彼此看望十分方便。”(江洪斌《陈毅传——从贵人家子弟到元帅》)
刻有铭文的纪念碑
在老市政厅大楼二楼的走廊里,矗立着一块汉白玉碑,上面镌刻着碑文,这是主题展的核心展品,上面镌刻着:“上海解放纪念日。上海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建设人民的新上海。这是陈毅于195年题写的。”这块镌刻碑是在上海解放一周年时竖立起来的,覆盖了原有的“欧战中阵亡工部局职员纪念碑”。
当时,由于市政府中有不少人是从旧政府留任的,对自己的前途抱有疑虑,所以陈毅在接管上海三个多月后的9月3日晚,召集全体市政府工作人员开会,发表讲话,澄清疑虑,指明方向。
他说道:
“在人民政府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就是劳动者素质,在生活等各方面同老百姓一样,在政治上同工农兵平等。除了为人民服务外,再无特殊权利……我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只有工作轻重、任务大小之分,而无个性之别。”(《接管上海》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档案馆编)
后来,法国一家报纸的记者采访他时问他:“您一生中感到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陈毅回答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进入上海。这是半殖民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人民胜利了,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力量和希望。这是我们古老文明五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