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合肥8月31日电(记者 郭文静)7月8日晚10时33分,经过与洪水连续奋战79个小时,已撕开226米的溃口被成功封堵,比预定时间缩短了近13个小时。目睹华容县团州乡团北村洞庭湖大堤溃口成功封堵,中国安能抢险救援队心情十分复杂。
近日,记者跟随“应急救援下基层”活动,走进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合肥队(中国能源工程合肥分公司),了解这支英雄队伍背后的故事。
遵命履职,“水电铁军”彰显担当
中国安能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由原武警水电总队转制而成,是唯一一家以应急救援为主营业务的中央企业。作为集团着力打造的“1个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中心+13个基地+9支专业救援队”力量体系之一,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合肥队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提供保障。
洞庭湖决口封堵现场。图片由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合肥队提供
“背上背包上路,放下背包奋战!”在最紧急、最危险、最艰难的救援现场,那道熟悉的“救援红”从不缺席。今年,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合肥队圆满完成了安徽歙县防洪抢险、安徽六安决口封堵、湖南华容特大决口封堵、辽宁葫芦岛水毁道路抢修等艰险任务。
虽然制服变了,但初心不变。“不管我们身着‘橄榄绿’还是‘救援红’,我们保卫人民、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不变。”合肥救援队副队长张旭升说。
在部队服役期间,张旭升参与了四川瀑布沟、枕头坝、黄金坪等电站建设,还参加过2008年5.12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抢险、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2015年深圳山体滑坡抢险。改革转型后,他和战友们选择成为应急救援队的一员。2020年安徽洪涝灾害救援、2021年河南郑州暴雨救援、2023年京津冀暴雨灾害救援……在所有的救援行动中,他和队友们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从不失手。
在建设救援项目前线训练精兵
工程救援专业性强、难度大,如何培养有效应对洪水、台风、地震、地质灾害、极端气候以及战时水库溃坝、停电、山体滑坡、堤防溃坝、堰塞湖等险情的专业救援人员?
中国安能合肥分公司副总经理王伟伟。中国青年网记者郭文静摄
中国安能合肥分公司副总经理王伟伟说:“项目现场是最好的练兵场,只有加强解决一线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工程救援灾害发生时,有能力面对各种突发情况。”
近年来,中国安能公司在承担工程救援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组建筑坝、隧洞等专业化队伍,将救援力量嵌入工程项目,通过市场机制磨练专业能力,打造“平战结合、建设救援相结合”的能力生成模式,大幅提升了救援队伍能力水平,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常态化工程救援发展道路。
“我们巢湖救援基地平时只有40名队员,其余人员都在各地项目工地工作,只要有险情,他们就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王薇薇说。
科技是救援应急战场的新武器
新时代的应急救援,离不开科技智慧的助力。无人机在空中盘旋采集实时图像、无人监测船持续采集堤防沿线水下地形和物体动态变化、无人挖掘机深入不确定因素多多的危险环境……在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中,依托快速反应、现场数据采集和实时传输等特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应急管理部为救援基地配备了一大批国内最先进的侦察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自扶正救生艇、GX416植保机、地质雷达等,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救援能力。”张旭升介绍。今年在葫芦岛救援、黄山歙县小川滑坡救援中运用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可实现实景三维坐标的高效测量,快速获取滑坡面积,在提高救援效率的同时,能有效保障救援人员人身安全。
驾驶员操控无人挖掘机。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 摄
据王伟伟介绍,中国安能还与合肥工业大学智能研究院联合研发了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具备人员、设备、物资分布实时监测功能,通过腕带、定位器等可精准监测人员位置及生命体征、设备位置及行驶速度等信息,一旦出现人员生命体征异常、设备超速等情况,可实现实时预警。系统还能通过AI和数字孪生模拟溃坝、滑坡、内涝等任务场景,推演优化处置方案。
“下一步,基地将围绕工程救援技术研发、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应急救援人才培训等,积极拓展‘应急救援+’产业发展,发挥防灾减灾救灾‘国家队’和‘专业队’的独特作用,切实对接重大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战略需求。”王炜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