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艾琳·维克与娜塔莉亚·维克这对姐妹,一位经济学专业,一位农学专业,辞去了在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的工作,回到家乡圣保罗州的皮拉苏农加市,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埃斯坦西亚农场,该农场面积达1100公顷。
2025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巴西贝伦召开,绿色农业成为焦点话题。巴西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近期组织了相关考察活动。中新社记者参与了其中,探访了维克姐妹的埃斯坦西亚农场。该农场在当地颇具影响力,是拜耳集团全球再生农业计划“耘远农场”的成员之一。
9月19日,巴西圣保罗州皮拉苏农加市当地,埃斯坦西亚农场两姐妹,即农场主娜塔莉亚(左侧)与艾琳(右侧),正在向外界展示土壤改良的成果,中新社记者林春茵摄
大豆已经收完了,粟米和猫屎豆轮作作为绿肥,覆盖了广阔的田野。再生农场建设涵盖了病虫害综合管理、数字农业、土壤改良、水源保护等多个领域。娜塔莉亚认为,再生农业的关键是运用现代科技、顺应自然规律、让土地得到休养恢复。
她展开一张卫星监测图像,里面用红绿线条标示着植被指数、高温区域、产量统计和土壤状态等指标。如果卫星图像显示这片农田温度过高、水源干涸,那么我们这一季就会放弃耕作。她解释说,既不进行灌溉,也不实施喷洒,会尽量减少干预,完全遵循自然规律。
“我们在高产潜力区多播种,在低产潜力区让土地休眠。娜塔莉亚表示,每年有20%的农田处于休耕状态,这种“可变耕作”方式起初被父亲视为“敷衍了事”,然而最近五年,大豆的收成稳定在每公顷大约4000公斤,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约25个百分点;在最近三年里,尽管圣保罗州遭遇了严重的干旱、暴雨和极端高温等恶劣气候,农场里大豆和玉米的收成仍然比周边地区水平高出大约25%。
9月19日,巴西圣保罗州皮拉苏农加市当地,埃斯坦西亚农场农场主艾琳向外界介绍了能够固氮并吸收二氧化碳的绿植。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拍摄
巴西圣保罗大学等许多学校与农场合作建立了研究场所,目的是收集土壤生物信息,这是他们工作内容之一,涉及的领域有植物、昆虫、土壤微生物,甚至探讨蚯蚓是否真的有益处。艾琳透露,附近农场主也经常过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应当运用新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核心目标是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
艾琳表示,去年她们借助拜耳开发了一款碳排放核算软件,针对十一个大豆种植区实施了细致评估,该农场碳影响检测结果令人瞩目。
巴西农业研究机构近期公布了《可持续再生农业标准》,这份文件从环境、经济、治理、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出发,包含了124个具体衡量标准。拜耳公司的研究表明,巴西农业生产者普遍应用了9.8种再生农业方法,这个数字明显超过了全球平均的6.6种水平;绝大多数农户,高达91%,都表达了愿意采用新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
这些心得与信息,艾琳姐妹俩准备带到COP30大会上呈现。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必须具备足够的恒心。艾琳表示。她们渴望守护这片土地上的草木。她们的母亲就是在此地降生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