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天平街道天平小区部分房屋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这片“老土地”上居住着不少“老上海人”,他们说着“上海话”,唱着“沪剧”。天平小区党委立足社区历史文化,整合区域优势资源,积极发挥“上海话”和“沪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推出“上海人世界”居民自治品牌,打造社区专属的特色自治队伍。
“老地主”比亲戚更真诚,社区关怀“充满希望”
在天平街道党委的动员下,结合关爱重点群体工作,居民自治小组开展“两老共新”活动,扎根“老土地”,关爱“老友”,走向“新生活”。志愿者杨阿姨积极响应,帮助社区里一户只有老兄妹的家庭,经常上门慰问、解决家务,还给老人做精神寄托,陪他们外出散心,参与社区活动。
志愿者朱阿姨照顾一对老年夫妇,卢奶奶和王叔叔,他们以前在父母家打工,年纪大了,家里生活上有很多不便。朱阿姨记得年轻时两位老邻居对自己的照顾,把这份深厚的“老情谊”转化为帮助他们的动力,风雨无阻,有求必应。卢奶奶去世后,朱阿姨和儿子帮忙办后事,并继续照顾90多岁的王叔叔。朱阿姨把两位老人当成自己最亲的亲人,对他们感同身受。
从手到言再到心,“两老共更新”活动用实际行动、互相交谈、互相鼓励,解决了“老地”居民的生活困扰、提供了心灵慰藉、扫除了社区融入障碍,让老年人安心应对家内外一切事务。
“老大爷”挺身而出,矛盾调解“已有苗头”
上海市优秀志愿者陈青迪是“上海话世界”自治项目的负责人,积极推动自治团队开展活动。退休以来,她不仅是团队的“主心骨”,更是楼道里的“老大爷”,安全志愿者、消防安全员、夕阳舞队队员,她都看在眼里。
有一次,社区一位居民出门后忘了关炉子。住在顶楼的她敏锐地察觉到异味,立即跑到楼下及时处理,消除了火灾隐患。她说:“像我们这样的老房子,安全尤其重要,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每年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她都会主动参加维稳巡逻和执勤巡查。队伍里的另一位“老大爷”王先生,已经60多岁了,他和老伴不仅照顾着楼道里独居的老人和残疾人,在他的感召下,楼道上下几十位热心居民纷纷加入楼道小组服务,共同筹资改造社区车棚。
楼道是居民走出家门的第一步,是社区参与的第一步,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通过“老大爷们”的行动与示范,展现老上海弄堂的文化底蕴,让居民在楼道里的每一件事情中都能感受到关爱,也体现出居民作为社区治理主体参与的重要性。
“老搭档”携手共进 辖区联合治理“大有可为”
辖区内外有很多“老伙伴”,一类是长期合作的共建单位,一类是社区内自发形成的居民团体,自治队积极配合这些“老伙伴”,参与为居民服务。
第一药房与自治队联合举办医学科普讲座、简单症状自诊;中信银行为居民提供金融咨询、理财服务;上海上海歌剧院派老师对自治队开展上海话活动进行培训指导,帮忙编写上海话剧本、设计上海话文案;汇星幼儿园、南模初中小学生组织志愿者小分队来到社区参加上海话宣传、演出活动。居民团里比较活跃的合唱团、健康团、书法爱好者等都参加了上海话文艺演出和社区志愿服务,为社区营造了浓厚的上海话氛围。
在街道党委的领导协调下,自治队和各单位、团体不再是社区里的“散兵游勇”,而是形成了特色鲜明、供需互联互通的资源网络;各项活动不再是分散的,而是汇聚成一个相得益彰、相得益彰的大舞台。
“老故事”齐演,文化传承有“趣”
天平街道充分调动共建单位上海上海歌剧院的资源,推动自治队以海派文化、戏剧表演为载体开展社区自治活动。通过“学-讲-演”系列活动,带领社区居民学习海派词汇,传承方言历史;讲海派故事,强化文化认同;演出特色剧目,激发治理活力。自治队针对社区“老少”群体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开设“海派课堂”活动,向大家介绍海派文化;开展“一起读一本书”活动,带领大家一起阅读海派读物;开展“一起演一场戏”,组织大家根据社区议题或实践活动,自主编排海派剧目。
据了解,自治队排练的以《楼梯桩》《社区安全》为主题的上海话情景剧受到广大居民好评,小区也将继续联动社区多元主体和丰富资源,用上海话讲述社区生活,将“非遗”传承融入社区治理。
所有图片均为资料图
记者:曹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