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浙东括苍山:神仙居国家地质公园的奇观与魅力

admin

【国家地质奇观】

光明日报记者陆健、光明日报通讯员应方璐

“穿谢公木屐,登梯直上碧空,半壁见海阳,天上闻天鸡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目山吟别诗》一诗中,描述了一个令他心驰神往的地方。浙江东部的宽仓山,古时有个地方叫天目山,诗中神奇的景象,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李白“云影摇曳,或若隐若现”的心愿,如今已成为人们亲眼看到的事实。这个地方,就是神仙居国家地质公园。

逍遥自在胜神仙_利剑同人暗香浮动绕奇峰_

兰花盛开。图片由仙居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提供

_逍遥自在胜神仙_利剑同人暗香浮动绕奇峰

猴面鹰。神仙居旅游集团供图

_利剑同人暗香浮动绕奇峰_逍遥自在胜神仙

玉带凤蝶。摄影:杨英高

利剑同人暗香浮动绕奇峰__逍遥自在胜神仙

天柱峰落日。图片来源:神仙居旅游集团

_逍遥自在胜神仙_利剑同人暗香浮动绕奇峰

飞天瀑布与神仙居亭台相映成趣。摄影:朱成

_利剑同人暗香浮动绕奇峰_逍遥自在胜神仙

如意桥横跨两山。神仙居旅游集团供图

神仙居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来到这里,只见天堂之门豁然打开,四周云雾缭绕,奇峰怪石数百座,或孤岩耸立,或怪石叠嶂;水气千变万化,仿佛有灵气一般,晨曦中化作磅礴的云海,雨后化作云雾缭绕之态。

每一条山河、每一处崖洞、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山峰……在公园10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悬崖峭壁、流泉飞瀑、云海雾海、各类丛林、无数物种共存交融,以独特的形态展现着亿万年来地质变迁的轨迹和大自然的共生共存。

神仙居国家地质公园是以白垩纪火山、流纹火山岩地貌为主题的地质公园,由洗眼寺、公鱼岩、井星岩三个景区组成,涵盖地貌、水体景观、地质剖面等七种地质遗迹类型。2018年,神仙居国家地质公园入选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

西岩寺火山作为神仙居地质公园的核心景观,系统地记录了火山喷发、塌陷、沉积、复活穹窿的完整地质过程,其形成演化不仅在中国具有典型性,而且在西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也是复活型火山的典型,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1.2亿年前,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俯冲,引发神仙居、洗眼寺等地核心区持续1000多万年的火山活动。此后数万年的地质运动,使厚层流纹岩火山熔岩台地内部产生大量裂缝,水流、强风等因素直冲裂缝,破坏岩石,最终造成山体滑坡、裂隙,形成了阶地、峰峦、岭坳、山谷、瀑布、洞穴、石门、柱状节理、球状气泡构造、断层痕迹等25种地貌类型。

走进神仙居瀑布群,可直接感受地质公园内最具特色的水地质遗迹。气势磅礴的龙潭坑瀑布、气势优美的龙潭头双瀑、气势磅礴的象鼻瀑布……这里崖高谷深,水量充沛,所以公园内的瀑布有的如银河从天而降倾泻入潭;有的如银落雪花,轰鸣作响;有的如雨雾喷洒,柔美无比。从象鼻瀑布拾级而上,数百米之内有11处瀑布、13处深潭,这在其他火山岩区并不多见。

站在如意桥上往下看,神仙居国家地质公园峰峦叠翠,色彩、空气、环境,无不具有宜人的山野韵味,呈现出深邃的意境。这里被誉为天然植物的“基因库”和动植物的“博物馆”,已记录动植物279科204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还有许多新发现的、以“仙居”命名的物种,如仙居棘齿跳甲、仙居狭蠓、仙居界桥弯藻、仙居紫菀等。

丰富的自然美景和地质奇观,使神仙居国家地质公园成为生态旅游和地质科普教育的绝佳去处。作为浙江省中小学生科研实践教育基地,这里充分利用山水、人文优势,不断优化旅游线路,设计规划了自然科学探险、健康科技、农耕创意、素质拓展、国防教育、文化传承等六大主题线路。孩子们来到公园,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还可以通过各种互动活动深入了解地质科普知识。

神仙居国家地质公园周边的人们,过去因交通不便、产业单一,不得不外出务工。如今,随着“神仙居”这一山水文化符号的深入人心,他们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城镇美化、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山水从未让人失望,这里的峰、亭、洞、瀑、潭,无不“诉说”着亿万年前的故事,但他们却如“仙人”一般,实现了“点绿成金”的传奇。

光明日报(2024年9月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