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瑰宝】
光明日报记者 万马甲 王文静
“我们土族刺绣不用支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娘左手拿布,右手拿针,绕线的线别在右胸前,缝纫的线从针眼里穿过。”66岁的李发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她拿起绣品样品,向记者介绍土族刺绣的针法技艺。
土族盘绣代表性传承人胡兰索卡(中)展示自己和绣娘的作品。 牟泉 摄
土族刺绣传统纹样。陈宇 摄
土族刺绣香包。 牟泉 摄
青海省互助县卓扎滩村绣花姑娘在田间拍摄、采集土族刺绣花样。 陈宇 摄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被誉为“彩虹之乡”。在这里,人们的衣领、胸前、辫子、鞋袜、枕套、荷包、烟斗上都布满了葵花、卍字、圆环纹等图案。这些最常见的装饰品,被土族刺绣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
土族刺绣为丝线刺绣,绣线颜色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七种,刺绣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向日葵,当地语言称之为“阔日罗”,这是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土族妇女刺绣时使用的传统图案。土族刺绣作品的配色也十分讲究,每个人绣出的向日葵都不一样,但又各有特色。
“‘阔日罗’图案在土族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富贵长寿,每种颜色都要配上从深到浅十余级的绣线,这样才能色彩协调、鲜艳夺目。”李发秀介绍,除此之外,土族刺绣还包括太极图、五瓣梅、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风格。
土族蟠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不仅排线复杂,针法也别具一格——两针两线,即两根绣花针,用两根同色丝线,一根用来盘绕,一根用来缝纫。缝纫时,把蟠绣在针上,用左手大拇指按压线头,右手按压针头。盘绕要严密平整,缝纫要平直牢固。虽然制作费工费时,但绣品厚重华丽,经久耐用,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褪色、松散。
土族刺绣的“两针两线”针法独具特色,除土族外,我国其他民族均未使用过此针法。刺绣图案设计十分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通过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和实践教学,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久而久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2006年,土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为保护和传承土族盘绣,互助县文化馆于2007年初成立了土族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和互助县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互助县还成立了28个土族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车间,积极开发、生产和销售土族盘绣。如今,互助县从事盘绣手工艺的绣工有5000余人,色彩斑斓的土族盘绣正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光明日报(2024年9月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