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国共产党把“开放”摆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突出位置。 ,强调“开放是中国现代化的鲜明标志”、“开放促进改革”。 《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开放的战略布局和要求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
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
对外开放是推进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之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坚持这一基本国策,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经济接轨,从而走上强国之路。路。
开放是加快发展、推动改革的引擎。党的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以中国新发展引领世界,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202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世贸组织规则和世贸组织改革为主题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发展。高质量发展。从开放与改革的内在关系来看,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才能有效推动改革、实现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新期待,我们只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依托我国超大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的同时增强开放能力。
“开放能力”是一种现代发展能力,是兴国强国之道。提高开放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国际领域合作,而扩大对外合作的基础是善于依托我国超大市场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2012年的11.4%增至18%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保持在30%左右。我国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合作领域,我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帮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改革和治理机制改革。我国签署并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自贸协定增至22个;由我国发起的全球第一个多边投资协定也已达成。当前条件下,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合作领域,在国际形势变化中审时度势、积极行动,有效实现更多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实施扩大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决定》把“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在突出位置。所谓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与世界经济全面“融合”、深度融合的体系;所谓“更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是实现全球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生产要素更加顺畅流动、市场潜力更加释放的体制。释放一个完全高效的系统。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本质是参与和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
正是在开放经济体制下,我国实现了多边、双边和多方位的区域经济合作,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商签了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比如推动3.0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等。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构建更加国际化、全球性参与的开放体系,构建新的动力机制。在现有基础上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展我国现代化发展空间,更好促进全球发展和共同繁荣。
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
制度开放是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本质开放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实行制度开放,需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最大限度形成稳定、透明、持续、可预测的监管体系,特别是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等方面、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金融等领域实现规则、法规、管理、标准兼容,推动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创新,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制度性开放”,要求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制度性开放。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法规、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实施制度性开放,着力在规则、体制、机制、管理、标准等方面深入变革,瞄准高标准、高水平,运用制度的力量,大幅降低项目许可成本和时间确保经贸活动提高流通效率。扩大制度性开放,特别要以革命性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基础,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领域扩大制度性开放。 -商业、金融、商业诉讼和商业仲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实行开放的规则体系。我国正在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这已成为推动制度性开放的重要举措。如何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灵活”与“调控”并重,既可以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又可以提高国民经济循环效率、激发内生动力。社会力量和创新活力。 ,成为关键。
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基本内涵,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空间内,通过资源开发、产业结构、社会优化等一系列综合、协调、联动的治理活动,凸显区域优势。实现“最优”发展。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开始的。逐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扩展,从沿海延伸到广阔的内陆。区域发展大幅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区域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东西南北联动释放区域发展潜力,增强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差异很大,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境内外联动、东西南北互助等区域间开放联动,成为新时代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不仅展现了我国坚持全方位开放、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勇气和决心,也是促进整体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一是根据经济规律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引导区域找到正确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这是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举措。
二是实现“区域突破”和“重点跨越”,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率先突破,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
三是根据区域主要功能特点,适山则有山,适水则用水,适农则农业,适业则工。做到了,粮适则产粮,业适则业兴,构建潜力大、动能强、提质增效的长效发展体系。区域空间发展。
四是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和区域开放功能划分,完善跨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建设更加开放、便利、统一的大市场,增强互联互通。区域产能、产业合作与联系,加强区域发展互补与协调。
五是加强区域开放布局的领导。 《决定》强调,要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引领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联动的全面开放格局。陆海内外合作,东西方互助。以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口岸、国家级新区为代表的开放平台,要成为高水平开放的“引领”节点; “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带”必须成为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的“引领”界面,大力促进要素流动和高效集聚,实现更高水平的整体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
栏目编辑:王震 文字编辑:王震 标题图片来源:上官标题图片 图片编辑:勇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