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也“老”了,只不过有好有坏。有的在体内制造混乱,有的则在默默守护着健康。如何准确识别和区分衰老细胞群中的“好人”和“坏人”,一直是困扰细胞衰老领域多年的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中心周斌研究团队通过开发细胞谱系示踪和功能研究技术,探索了不同细胞类型衰老细胞在肝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命运轨迹和具体作用。体内衰老,并获得了对衰老的见解。细胞在拥有“真面目”的同时,也在肝损伤小鼠模型中实现了更为精准的“惩恶扬善”。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上。
研究人员首先开发了体内衰老细胞的谱系追踪系统,然后建立了针对不同细胞类型的衰老细胞的功能研究技术。这就像孙悟空的“火眼”,可以穿透表象,直视细胞本质。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发现,肝损伤后的细胞衰老主要涉及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 “坏人”衰老巨噬细胞在肝脏受损时激增,分泌炎症因子在损伤后作祟,促进肝纤维化。 ;尽管“好人”的老化内皮细胞在肝损伤后显得苍老,但它们在修复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限制损伤和纤维化。
消除“坏人”衰老巨噬细胞可以限制肝纤维化。相反,当“好人”衰老内皮细胞被消除后,肝组织就会转变为促纤维化环境。研究人员还实现了对体内衰老内皮细胞的重编程,发现这组衰老细胞“返老还童”后可以显着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工作为细胞衰老和再生医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径,也为肝脏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