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手艺109】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屏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泽松
明朝初年,贵州玉屏因新建的哨所而成为湘黔驿道上的繁华之地。万历年间,山东人郑维藩迁居此地。他擅长音乐。他以当地的茭白为材料,与当地工匠一起将其切割成笛子。他没有涂漆,只涂白蜡。一吹,声音变得更加清晰,音质深远,引得村民们一起载歌载舞。从此,玉屏笛成为当地侗族、汉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喜爱的乐器。
用一块竹子制作玉屏笛,需要选材、制坯、雕刻等严格的工序。
首先,到当地的茭白林中挑选节节细长、头尾匀称、三至五年生的青竹,这种竹子最坚固、最耐用。然后烘烤,握住竹子的一端,在火上拉直;然后剥掉,用刨子剥掉。外皮被刮掉;最后打开内段,将内腔多次打磨至光滑,笛子就成型了。
工匠不仅要技艺精湛,更要精通音乐。钻音孔的关键在于,如果错过了,那就相差千里——选好位置,用墨线准确弹出孔的位置,距离的大小决定音调;钻孔时,钻头以45度角打入,第一、二、四、五孔稍大,而第三、六、膜孔稍小。孔的大小决定了音调;调音时,反复试吹、打磨音孔,使音高、音色准确、完美。
说到雕塑,更是别具一格。过去的笛子外观单一,只刻有店名和简单的图案。新中国成立后,大家创新雕刻技艺。最具代表性的是盘龙纹——轻轻转动手掌中的笛子,左右移动刀笔,使龙身轮廓和鳞片逐渐清晰。雕好龙头,点上龙眼,再轻雕几朵云,龙盘旋入云,笛子“活了”。
(光明日报记者卢沉、陈冠和光明日报通讯员张黛梅采访编译)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5日第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