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岁患儿脚踝长出会动的红线,原因竟是它

admin

当病人走进门诊时,脚踝处突然长出一条缠绕的红线

紧接着,主治医生震惊地发现,这根弯曲蠕动的“线”居然是活的,在皮肤里不断地蠕动……

移动的“红线”

诊所里,一名7岁的孩子在医生面前显得有些焦躁——左脚踝处出现了一条“红线”,还伴有剧烈的瘙痒。

这条“红线”在短短3天内突然出现。

三天前,孩子左脚踝突然剧烈瘙痒。伴随着抓挠,发痒的地方出现了模糊的“抓痕”。到了第二天,瘙痒还没有消退,原本模糊的抓痕也没有消退。那道“抓痕”仿佛活了一般,逐渐变得更加明显、更加红润,变成了一条暗红色的线,完全包裹住了脚踝。

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

孩子脚踝上的“红线”,来源:参考资料2

经过仔细检查,医生发现这条伴有瘙痒的“红线”从左脚的上表面和内侧一直延伸到脚底。周围皮肤有轻微水肿,但没有压痛。

据家人描述,孩子近期没有被昆虫或动物咬伤,患处也确实比较光滑,没有被咬伤的痕迹。医生排除了昆虫叮咬引起的炎症反应。而且眼前的孩子脸色红润,疫苗接种齐全,全身淋巴结也没有肿大。随后返回的辅助检查结果也显示,全血细胞计数正常,各项系统检查均无异常。

茫然之下,医生又回到了原点:剧烈的瘙痒和神秘的红线,这一切都是从3天前开始的。于是我又仔细地询问了孩子那天的生活细节。

家人开始仔细回忆孩子的行程。当他们提到孩子当天在自家附近的海滩上与同伴赤脚玩耍时,医生立刻警觉起来:“赤脚在海滩上玩耍?”

原来,病人的家人住在城市的郊区,周围有一个无人看管的小海滩。大人们并不在意,但这里却是当地孩子们的天堂。海滩上到处都是垃圾,没有人定期清理。偶尔,你还能看到一些猫、狗等动物的排泄物……

此时,治疗团队突然明白了孩子的诊断:皮肤幼虫移行症(CLM)。

一百多年前发现的幼虫“地图”

CLM 是一种由钩虫幼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钩虫的主要宿主是狗、猫等动物,它们在小肠中发育并成长为成虫。当感染钩虫的动物的粪便埋入土壤中后,卵在2~9天内即可发育成幼虫。

当人类碰巧踩踏或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时,钩虫幼虫锋利的头部会穿透皮肤表层,钻入人体皮肤。

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

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

钩虫成虫的形态及其与火柴棍的比较(幼虫较小),来源:参考文献1和3

“CLM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皮肤病,主要是由寄生在猫、狗等动物身上的某些线虫、吸虫或绦虫的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并迁移引起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冯新宇介绍,钩虫病是世界性流行病,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在我国,除西北少数地区外,其他省份均有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流行。”

CLM 患者通常会出现进行性瘙痒和地图样爬行性红斑皮疹。这是因为钩虫幼虫进入人体皮肤后,会在皮下移动,形成隧道,不断引起炎症反应,形成单条或多条痕迹,每天最多移动1厘米。

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

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_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

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_

地图状红斑蠕动皮疹,来源:参考文献1

据此前文献报道,CLM被医学界发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像这次接受治疗的孩子一样,因踩到受污染的土壤而导致足部病变,但也有可能。影响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如臀部、大腿、腹部或舌头等。

“我国部分地区仍有钩虫病例报告,与其他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口腔传播不同,钩虫的主要感染途径是皮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彤曾表示,尤其是农村地区,儿童很容易通过皮肤接触污染物而感染。

BMJ 的一个医疗团队曾报告一例 9 个月大婴儿出现广泛躯干 CLM 的病例。婴儿出现瘙痒,腹部和胸部出现缓慢进展的蛇状线状病变。这名婴儿是由于每天在草地上晾晒衣服以及接触受污染的土壤而引起的。导致。

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_门诊来了一个 7 岁男孩,脚里有一根红色的线缠绕爬动_

资料来源:BMJ,参考文献 4

临床上,虽然CLM有可怕的症状,但它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钩虫幼虫无法完全穿透皮肤。无法进入人体肌肉组织或肠道的幼虫,无法在皮肤角质层继续发育成成虫,最终死亡。患者通常会在 5 至 6 周内康复。

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剧烈的瘙痒和皮肤损伤严重干扰了日常活动。个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继发感染、关节疼痛、发烧和免疫系统减弱等症状。李同增医生认为:“就诊时遇到典型皮肤表现时,需要提高警惕,关注患者的流行病学史。”

针对该病例,治疗团队给孩子口服阿苯达唑3天,并加用抗组胺药止痒。一周后,孩子瘙痒消失,皮损开始消退。此后6周的随访期也继续进行。坚持用药并最终康复。

致谢:本文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同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冯新宇专业审稿

企划:sysoon|制作人:carol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