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70 年: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强大,书写壮丽篇章

admin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70年来,数十万大军抽调“八千湖南妇女上天山”,从放牧巡逻到在边境筑起2000多公里铜铁墙,从贫困到贫困从建军之初到GDP近3700亿元,从一座在戈壁滩上崛起的“年轻城市”,到遍布天山南北的12个村庄……兵团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在发生着变化。过去的一天。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视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强调,兵团战略地位不可替代。希望大家发扬兵团精神,继续努力奋斗,深化改革,脚踏实地,再接再厉,把兵团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维稳守边能力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各族团结奋斗基础进一步巩固,科技创新成果取得突飞猛进,文化旅游蓬勃发展……兵团将继续谱写壮丽篇章。

70年来,兵团在耕耘戍边的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必须有人坚持下去。”面对疑问,魏德友指着西边的边境,平静的说道。作为“7月1日勋章”的获得者,他已经在边境巡逻和保护了60年。多年来,这段边境安宁祥和,没有发生过一起人畜越境事件。

1964年,年仅24岁的魏德有响应号召,从原北京军区调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至此,魏德友已守护祖国西北边疆60年,总行程20万公里。

70年来,作为维护边疆稳定、开发建设新疆的重要力量,一代又一代兵团战士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天山脚下,喝冰、睡雪、抗击疫情。风和沙。像魏德有这样的工人和雇员就像“活的界碑”和扎根在祖国边疆的小杨树,守护着边疆的和平。

兵团刚成立时,新疆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等待振兴。发展生产、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局面,成为兵团成立之初面临的一场“硬仗”。

军团驻扎的地方,往往都是荒芜不毛之地。极其恶劣的环境,造就了极其特殊的衣食住行。军垦老兵没有房子住,就在地上挖了一个人深的坑,上面铺上红柳枝,下面铺上芦苇杂草。粗糙的坑成了老兵的家。晚上睡觉时,一个班的十几名战士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地方。有时,当士兵们蹲在那里吃饭时,一辆驴车轰然倒下。原来,是一位老乡把驴车赶到了屋顶。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兵团人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把古老的荒地变成了绿洲,在戈壁滩上建设了一系列聚居城市和现代化工业园区。兵团节衣缩食、沙起塔,创办了新疆第一批大中型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了许多新疆“第一”工业产品,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新疆和兵团。

“我去过很多地方,而且我是这个城市最年轻的,太美了,让人一见钟情……”金茂芳,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现年91岁岁了,就是“年轻的城市”——作为石河子城市的建设者之一,她至今还经常读到这首诗,名叫“年轻的城市”。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印有以金茂芳为人物原型之一的“女拖拉机手”形象。

金秋十月,是兵团最美的时节。天山南北皆有胡杨林,苍翠欲滴,流金溢彩。平坦宽敞的道路纵横交错,兵团管理的城市群中,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每个现代化城市都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7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兵团战士秉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推动新疆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可磨灭的贡献。

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兵团战略作用不可替代

在兵团管辖的千里边境线上,巡逻护边的任务层出不穷。 2017年,魏霞辞去了山东的工作,来到人烟稀少的中哈边境,接替年迈的父亲魏德友,成为一名兵团职工和边防战士。在兵团10师185团边境,马军武夫妇哨所旁新建边防执勤点。两个人的相互依赖,变成了一群人的保护。

近年来,兵团边境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边防设施、边防指挥中心、前端传感系统等“智慧边防”同步建设。截至2019年,筛查、过滤、预警、阻断四大“屏障”不断筑起,绵长一公里的边境线上,实现了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

作为履行维稳、戍边使命的重要力量,兵团民兵在抢险救灾、维护稳定、守卫巩固边疆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代,兵团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成为推动边疆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疆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GDP将达到369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兵团人均GDP首次突破10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今天的兵团已建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2023年,兵团粮食产量占全国面积的0.39%,贡献全国总产量的10.2%。棉花产量占全国近1/3。工业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9%和17.2%。 “兵团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培育了一批优质‘名片产业’,将持续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研究专家、塔里木大学党委书记张爱萍说。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兵团成立以来,在履行职责使命过程中,全面融入新疆社会,不断构建嵌入性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友爱互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他们的友谊比水浓,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多年来,兵团各族干部职工与当地各族基层群众结对子、交朋友、认亲人,帮助他们解决医疗、就业、就业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上学。其中,汉族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结对子。还有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结对认亲。

砥砺前行,再出发,把军团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回顾过去,兵团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展望未来,兵团的责任和使命重大而光荣。

走进横跨三山两盆的兵团师城,随处可见兵团儿女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身影在新疆。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后,兵团大胆引领,持续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推动贸易投资服务便利化,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截至2024年6月,兵团区块市场经营主体已达8000家,比自贸试验区启动时的2023年11月新增户1100余户,新落地项目35个,总投资154亿元。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疆发展低空经济具有空域资源、地理位置、市场基础等诸多优势,可应用于多种场景。在石河子市,总投资8亿元的大型无人机及通用航空飞机生产基地项目即将启动试生产。据项目负责人钟志勇介绍,该项目涵盖无人机系统和载人通用航空器的研发、生产制造、定期检查维护以及配套系统开发等。 5年内逐步形成年产150架大型无人机的生产能力。产能,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

在绿色低碳领域,兵团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绿色转型。能源结构、交通结构清洁低碳调整。 2023年,兵团绿色制造产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38.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2个百分点,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深秋时节,奎屯河引水工程施工现场一片忙碌。经过工人们通宵奋战,随着最后一个混凝土仓的浇筑,工程关键节点老虎口大桥宣告成功合龙。 “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效解决沿线虎阳江市、乌苏市、克拉玛依市等军区缺水问题。”项目负责人高建华表示,奎屯河引水工程不仅是兵团在建的最大单体水利工程,也是兵团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让成果的实事。改革发展造福新疆各族人民。

水利工程、道路交通、能源设施……作为新疆先进生产力的引领者,兵团长期以来致力于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军地融合发展,增强兵团的综合实力。为更好履行责任使命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兵团借助改革动力,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方面屡屡取得突破。铁门关市春播玉米千亩产量已突破1000公斤,荒地首次实现“吨粮田”。这也是兵团不断攀登现代农业高峰、援疆发展、服务国家大计的缩影。

国庆假期,新疆国际大巴扎步行街“军团记忆”文创店,“开荒守边”文化衫、“为人民服务”挎包、“戈壁妈妈”尺子深受游客欢迎……随着新疆文化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兵团文旅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独特的军垦文化不仅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构建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有效途径。”兵团党组书记、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局长王子斌表示,兵团将继续围绕“游新疆、吃新疆、住新疆”的主题,提升“新疆影响力”。美丽新疆、繁荣新疆”,向更多游客讲述蕴含新疆新疆精神的红色故事。

回望过去,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一代又一代兵团战士默默无闻、开拓进取、守卫边疆所书写的垦荒辉煌业绩;展望未来,军团儿女将以军团精神为动力,忠实履行新时代军团维稳、戍边职责。使命,把军团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6日电 记者 李子良 何军 苟立峰)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07日第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