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安徽两省考察。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紧要关头,总书记此行发出了明确信号,为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改革、努力实现目标。
【扎根人民、造福人民】
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谷文昌纪念馆,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向谷文昌同志学习,“在人民心中树立一座丰碑”;随后到了桐城市的柳池巷,他停下来仔细观察了清朝的名臣。家训和家训,了解祖先解决矛盾的历史智慧,告诫我们“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改革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
“聚焦群众所想、所期待,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 “老百姓心里都有一笔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名誉”。这就是天下正道”……一路走来,总书记朴实的话语非常重要,指引着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定站在人民立场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尽责任的结果。
总书记曾指出,“创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惠民观,关键在于党性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强调,“要教育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延续红色血液”,“把纪律和规矩真正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这就要求,必须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坚持不懈地抓好。
【敢为人先,爱战必胜】
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人们。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多次谈到这种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勉励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探索创新——
听取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盛赞福建是“一个历来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地方”、“一个充满活力、勇于走在前列的地方” ;
观摩安徽合肥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鼓励科研人员“展现‘人生能拼多少次’的能量,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
回忆起赴安徽调研包产到户的情景,他说,“看到了我们农民参与改革的热情”,并强调“现在我们推进乡村振兴,也要积极探索和探索”。走在最前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勇于先行服务世界,是战胜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弘扬的品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离不开开拓创新。面对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继续发扬敢为人先、苦干必胜的开拓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创造经得起考验的新业绩。
【努力工作,主动出击】
推动落实好重大改革任务,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奋力拼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全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重要会议,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基层考察调研。他要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行动,推动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此次安徽,总书记要求认真落实“三个区别”,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问题、不敢行动、行为不良。在福建,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艰苦奋斗”,要求全面落实“四个基层”制度,走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效。
在福建、安徽,总书记都强调减轻基层负担。今年以来,无论是出席重要会议,还是深入地方考察,总书记都对基层减负提出了具体要求。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总书记多次强调为基层减负,这意味着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破除形式主义束缚,加大实干责任,让基层干部轻松上阵谋改革、促发展。 ,做实事。
【长期成功,长远效益】
科技创新、生态治理、文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长期规划、长期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考察时,仔细翻阅了一本蓝色皮书《1985年至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是30多年前他牵头编写的一份战略报告,着眼于厦门未来15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其中许多理念和举措仍在不断深化和延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度到安徽考察,重点聚焦科技创新。 “每次来,我都能看到新的跨越、新的发展。”变化的背后,是安徽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
时隔23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省漳州东山岛澳角村,感慨地说:“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村子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现在发展得更好。 ”正是按照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理念,使敖角村从一个被大海困住的沙岛,变成了一个向着世界繁荣的生态岛。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有‘成事不由我’的精神,只要一个好的蓝图是科学的、现实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必须继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事,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牢记政治需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践行了这一执政理念。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奋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耐力,才能长久致胜、长远受益,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和良好的工作蓝图落到实处。把它变成现实,真正对历史、对人民负责。
策划:张晓松
主要作者:黄越、胡梦雪
视觉:谈墨笑、贾伊宁
新华社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