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品牌集体入冬,味知香、春雪食品、安井食品等业绩下滑,千味央厨成优等生

admin

阿吉祥的经历并非特例,而更像是一面镜子,为所有调理食品品牌映照出冬季寒冷的现实。

凭借鸡肉菜肴异军突起的春雪食品,上半年总营收11.64亿元,同比下降15.47%;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至-435.12万元,同比由盈转亏。此时,距其2022年近8000万元的利润顶峰已过去不到两年时间。

安井食品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42%至75.4亿元,较去年同期30.7%的增速大幅下滑。利润方面的情况更加恶化。尽管上半年净利润仍录得同比增长9.17%,但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52%至3.64亿元。

相比之下,前卫中央大厨在预制食品品牌中算得上是尖子生了。今年上半年,犍为中央厨房营收同比增长4.87%至8.9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14%至5932.81万元。下降到个位数的同比增速虽然与巅峰时期相距甚远,但至少比上述同行要亮得多。

从味志祥、春雪食品到安井食品、前卫中央厨房,其营收结构不同,主营产品和核心消费群体也不同。有的专注B端业务,有的则依靠C端业务赚钱。如今,它们都面临着收入增速下滑、利润萎缩、甚至扭亏为盈的压力。龙头企业的压力依然很大,中小企业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在类似的业绩压力下,安井食品、爱之祥、犍为中央大厨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这背后反映出的是B菜和C菜完全不同的开发节奏和不同的业务逻辑。

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__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

2、B端陷入瓶颈,C端艰难攀登。

过去几年,国内调理食品行业一直是“C端赚流量,B端承载收入”:行业内每次出调理菜,话题几乎都是来自C端,但真正贡献行业大部分收入的却是B端餐饮企业。 。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熟菜消费市场B端占比将高达85%,主要买家为连锁餐饮、酒店等企业。

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_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_

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B端和C端分化明显,在行业整体承压的情况下,前卫中央厨房、安井食品等主攻B端的调理食品企业陷入了困境。情况比深陷C端的魏志祥还要糟糕。稍微好一点。

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__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

味之祥旗下两大核心品牌为“味之祥”和“翠玉”。前者以特许经营模式向全国扩张。总部向加盟商提供产品,销售给C端消费者;后者是批发销售的。路线,向酒店、食堂等B端客户销售产品。从收入结构来看,魏志祥的大部分收入都是由线下加盟店贡献的。近几个财年,加盟店收入占比均超过50%。如今业绩大幅下滑,“罪魁祸首”自然是由加盟店来承担。

财报显示,上半年魏志祥加盟店收入1.76亿元,同比下降20%以上。从区域来看,华中和华东市场表现最差,收入分别下降27.7%和21.38%。

相比之下,犍为中央厨房和安井食品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B端,而在C端则采取谨慎的扩张策略。其中,犍为中央厨房以煎制品和蒸制品为主。其客户名单包括百胜中国、海底捞、华莱士、真功夫等众多餐饮巨头。这些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安靖食品一直专注于冷冻食品和烘焙领域。巅峰时期,其80%的收入来自B端经销商渠道,而C端电商和商超渠道的收入一直徘徊在个位数。

值得注意的是,犍为中央大厨和安井食品的处境只比阿吉祥略好一点,而且他们也并没有高枕无忧,因为一直支撑着半壁江山的B端业务,变得越来越难做。

B端业务的优势在于需求量大且稳定,但参与其中的供应企业也有不为人知的困难:客户议价能力大、需求多,备菜企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需要调整采购和生产以满足客户的喜好。甚至以利润减少为代价。

_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_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

B面备菜一直是一个微利的行业,对此业内也有共识。龙大食品高管曾在投资者会议上表示,B端备菜比C端严重,公司净利润率仅维持在4%至5%左右。归根结底,是因为行业目前处于卖方市场,不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但供给饱和、竞争日趋激烈却是不争的事实。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注册调理菜企业4026家,同比增长114.83%。截至目前,预制蔬菜企业已超过6万家,且仍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陈志大数据创始人葛建辉在今年8月的2024中国调理蔬菜配料产业健康发展大会上透露,今年前四个月,国内新增调理蔬菜企业数量已超过3000家。

B端生意越来越难做,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各大餐饮企业,第一金融家,今年过得并不好。

红餐网此前报道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国多个重点城市餐饮业表现惨淡,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首当其冲。其中,二季度上海规模以上住宿餐饮企业整体亏损高达7.7亿元。惨淡业绩的背后,上半年共有105.6万家餐饮企业被撤销或注销,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此外,席卷餐饮行业的现成、现成菜趋势也持续给这些主要针对B端客户的预制食品企业带来压力。也难怪资本市场并不看好安井食品的后续走势。

_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_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

B端增速放缓。炙手可热的C端能否成功接过接力棒,支撑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理论上值得期待。如果参考日本、美国等主要调理食品国家,我国调理食品行业在C端渗透率上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兴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日本家庭膳食中使用熟食的比例将超过50%,达到52.3%,而熟食在国内C端消费者中的渗透率仍处于个位数。考虑到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人对“炒锅气”的痴迷,国内熟食的渗透率可能很难达到日本同一水平。但考虑到市场规模和人群基数,即使只是目前水平的一倍,C端调理食品品牌仍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多年来,C端的熟菜销量比例远远落后于B端。这背后是有原因的。例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口味仍然非常挑剔。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C端消费群体对熟食最大的不满是口味平庸、食品安全、售后服务不到位、性价比低。调查群体中负面评价的比例达到7.84%。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更难以扭转消费者对现做菜肴的一贯印象。

总体来看,如果说B端在快速发展后现在已经进入了瓶颈期,那么C端则处于爆发前的艰难爬坡期。能否突破瓶颈、跨越险峰,取决于整个行业的努力。

_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_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

3、安全、口味、价格是决定行业未来的三个关键词。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近年来熟食的快速增长是一系列因素的结果:三年的疫情加速了宅经济,主动或被迫减少外出就餐的年轻人转向简单便捷的烹制菜肴,拉动C端销售;餐饮企业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B端需求持续旺盛。

但这些因素并不总是发挥作用。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对预先准备好的菜肴越来越担心;餐饮行业掀起了一股现成菜的潮流,不少品牌都有“全现成菜”、“零预制菜”等标签。未来很可能会影响B面备菜的走势。

幸运的是,中国预制食品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远未达到顶峰。行业还有很长的调整时间。同样来自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2026年中国调理菜市场规模将达到10.72亿元,调理肉、禽、水产品增长潜力巨大。

展望市场前景,随着竞争的加剧、渗透率的逐步提高以及监管的不断完善,行业的发展将更加规范。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最终将回归到几个关键环节:安全、品味、性价比。

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__预制菜巨头,集体“历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