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长江]
对话嘉宾:
郑承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屈原传奇”湖北省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
沈建东 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数据库专家
刘世林 湖南省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首任馆长、副研究馆员
湖北黄石西塞神州徽工艺传承人游秋伦
如果说黄河流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淳朴而有力的底蕴,那么长江流域则赋予了中华文明瑰丽浪漫的气质。这种气质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延续至今,纪念这位心系家国的先贤,已成为承载中国人民家国情怀的传统节日。
2009年,长江沿岸的湖北省秭归县、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联合宣传“中华端午节”,并成功入选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的。起源于长江的节日已成为全人类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遗产。本次【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对话长江活动,邀请来自三省四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龙的历史渊源、多彩风俗和当下传承划船节。
一艘龙舟承载着多彩的民俗风情
长江文化观察团:说到端午节,大家总会想到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其中,最热闹的场面就是赛龙舟。各地都有哪些端午习俗呢?
刘士林:相传屈原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自杀。两岸渔船竞相打捞鱼类。从此,赛舟的形式就只剩下召唤屈原的灵魂和祭祀的形式了。这就逐渐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并一直流传至今。汨罗又被誉为端午节的源头、龙舟之乡。
汨罗龙舟是一种龙头凤尾的“飞鸭”式船。凤尾通常由多片长竹片制成,涂上红漆。龙舟划动时,凤尾飘逸、灵动、耀眼。
按照传统,龙舟队参加比赛前,要举行拜龙头、给龙头点眼、龙舟涂红、龙舟下水等一系列仪式。水。祭龙头是指龙舟队载着龙头,到玉矶山曲子庙举行祭祀仪式,然后点燃龙头,祈求万事如意。
2024年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在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大坝前举行。一支队伍在“抢红、中标”后庆祝胜利。 (新华社发)
郑承志:秭归是屈原的故里。当地有“端午大于过年”的说法。秭归人过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第一个端午节,人们祭祀屈原,祭祀祖先;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人们祭祀屈原,祭祀祖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节,人们划龙舟、赛龙舟。五月二十五是端午节,女孩们都会被接回娘家。庆夏丰收,吃新面。
峡江赛龙舟是秭归端午节的“重头戏”。秭归赛龙舟的习俗起源于纪念屈原,但赛龙舟的兴盛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长江三峡中,以险峻着称的西陵峡大部分都在秭归境内。当地还有句俗话:“新滩、斜滩、崆岭滩,都是地狱之门”。船只经过该地区,必须请当地人引河、划船,而拉纤、赛龙舟则是最好的技术比赛。民间有句俗话:“宁失一年田,不失一季船”。正因为这个传统,秭归龙舟赛显得格外热闹。
游秋伦:黄石西塞山神州节不涉及赛龙舟。从农历四月初八到5月18日神舟号在长江发射升空,我们要举行龙舟造船仪式。历时40天,参与神舟发射的人数多达两人。三万人。
西塞山从长江南岸切入长江,约占长江的一半。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西塞神州会工艺传承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始,我都会带领人们在西塞山下供奉屈原的神州宫制作神州。每艘木船长约7米。船体用红布包裹并涂漆。船上高约5米的龙楼和凤亭是用纸做的。八仙、花神、五方神、渡天都绑在甲板上。殿内有皇帝等108尊神像,主舱内有一尊屈原坐像。农历五月初五,木船开光,堪称“神舟”;农历五月十五,神像被放在船上,小纸鞋放在后舱里,人们从后舱取出鞋子祈求子嗣。十六日,神舟巡游乡村,为家家户户送福除灾; 5月18日是“端午节”,16名壮士将神舟抬到长江边,放在江中的草堆上。浮台建成,飘向远方,寓意神船带走疾病、瘟疫和灾难。
湖北黄石每年举办的西塞山神州节是当地最热闹的端午民俗之一(受访者提供)
沈建东:苏州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伍子胥。这也体现了全国各地端午节的多样性。例如,浙江一些地方端午祭祀曹娥,山西、河北地区有端午祭介子推的习俗。
伍子胥是苏州最早的规划师、设计师。相传吴王夫差自杀后,用牛皮裹尸,抛入徐江。人们感激他建城治水的功绩,纷纷划船打捞他的遗体。于是,赛龙舟的风俗就形成了,伍子胥也成为了水神(波神)。苏州盘门附近有无想寺,胥口有徐王庙。每年农历五月端午节,很多人都会自发烧香祭祀伍子胥。
苏州端午节龙舟赛的主要地点在徐门外的徐江上,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端午节那天,徐江两岸的人们涌来观看比赛。这就是苏州传统的端午节“祭五子迎水仙”的习俗。
一种被世世代代人们尊崇的精神
长江文化观察团:端午节是中国的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继承和传承。各地如何开展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刘士林: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说,端午节并非源于屈原,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也并非源于屈原。但由于屈原的精神和品格被人们所喜爱和怀念,所以在几千年端午节的演变过程中,端午节的所有习俗都被奉献给了屈原。传承端午文化,就是传承屈原忠义正直、忧国忧民的精神。这是中国文化中尤为珍贵的品质。
湖南汨罗玉矶山曲子庙(湖南汨罗曲子文化园管理中心供图)
汨罗人称屈原为“屈老爷子”、“屈爸爸”,许多纪念屈原的仪式至今还被保留下来。屈原投江自尽后,每年农历四月下旬至五月初四,端午节前一天,当地群众自发划龙舟到玉矶山下祭祀屈原。山上曲子寺。每逢端午节,政府都会在这里举办大规模的曲子庙仪式。相传曲子庙是屈原晚年在汨罗的居所,故被后人修建为祭祀屈原的祠堂。
沈建东:无论是屈原、伍子胥还是其他先贤,他们的精神一定寄托了百姓的理想,所以他们会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纪念。对于苏州,伍子胥留下了太多的礼物。例如,建筑物通常不是正南或正北,而是东南5-10度。这与他设计苏州城时的“地味水,天地如法”是一致的。 “是有关系的,因为苏州春夏季节多刮东南风,所以建筑的朝向稍微向风,有利于空气流通。伍子胥对河流的规划和治理,也奠定了今天苏州水城的基础。对苏州的历史、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审美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年端午节之际,苏州古墟门广场举办非遗集市,吸引市民前来打卡。王健康/视觉江苏网供图
苏州经济发达,端午礼俗更时尚。部分文化名人将以荃湾步行街的形式带人们参观文化地标,讲解端午节和伍子胥的故事,体验文创活动;当年轻人制作香包时,在继承古老的吉祥图案的同时,也会加入新的流行元素;苏州工业园区端午龙舟赛已成为一项国际体育赛事,为古老的端午节注入了生机和时代活力。
郑承志:秭归人民对屈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想介绍一个特别的活动——骚谭诗社。至少从明初开始,屈原出生地屈原镇乐平里的农民就自发组织了诗社。他们在端午节期间聚集在屈原庙,朗诵屈原的名诗,并以斗诗的形式用方言背诵自己的古诗。它既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又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歌颂。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屈原传说”湖北省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经常通过活动和文化讲座向大家介绍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屈原传奇”湖北省代表性传承人,我一直积极弘扬屈原文化,每年在省内外举办一两百场屈原文化讲座。我还把自己的私人住宅改造成屈原传说非物质传承工作室,组建团队,带领徒弟收集、研究、讲述屈原传说。
尤秋伦:我是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我的祖父给了我一套制作神头像的模具,我至今仍在使用。每年秋冬季节,我都会用模具将观音泥塑成神像的头部。在阴凉处晾干后,我会完善面部特征。诸神的身体是用稻草制成的,他们的衣服是用布剪成的或用纸扎的。船上的龙头、龙亭都是用竹篾制成,然后用彩布包裹,绘有图案。
要用最普通、最便宜的材料,给神舟呈现出绚丽的效果,我们要掌握很多技能,包括木工、泥塑、面扎、剪纸、粘贴、绘画等。这么多的技能,需要更多的人通过他们专业,所以我一直在指导学徒。我的徒弟中,21岁的张文金是大二学生。他的家在西塞山附近。他是看着西塞山神州协会长大的。他上大学后,跟着我学了粘贴和花边的基础知识。他不仅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传承了屈原文化。
一个汇聚城市过去与现在的节日
长江文化观察团:“中国端午节”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已经15年了。这是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如何将传统有机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
沈建东: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只有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才能明白自己要去哪里。一座失去传统的城市就缺乏灵魂。
端午节期间,孩子们在苏州虎丘山风景区体验“粽子”游戏(新华社)
对于苏州来说,传承和弘扬端午文化并不能为GDP带来多大贡献,但可以让一座城市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让人们感受到更幸福的感觉。正是有了端午节这样的习俗,人们才能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我们与传统的联系,看到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比如,端午节期间,苏州香包上市。其中含有菖蒲、艾叶、冰片等中草药,具有理气祛邪的作用。它们可以保护身体的健康。比如,人们也会像古人一样吃“五黄”(黄鱼、鳗鱼、黄瓜、黄泥盐等)。鸭蛋黄、雄黄酒),给孩子们送上印有蛇、蟾蜍、老虎、蜈蚣、壁虎图案的“五毒衣”。这些有益而有趣的习俗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尤秋伦:西塞山神州节每年持续40天,是黄石最盛大的民俗活动。它所蕴含的楚文化、农耕文化、儒释道文化、手工艺文化等共同构成和创造了中国最独特、最独特的端午节。具有地域特色的神州文化。在造神舟、唱戏、巡游、神舟下水等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更能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就是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精神的最好贡献。
游秋伦正在建造神舟(受访者提供)
刘士林:汨罗把屈原和端午节作为文化研究和传承的主要课题。自2005年起,汨罗已连续举办第十九届汨罗端午节。 “端午之源欢端午,龙舟之乡赛龙舟”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就在今年10月27日,国际龙舟联合会世界杯赛圆满落幕,来自世界各地的23支顶级龙舟队竞渡汨罗江。
郑承志:2023年和2024年国际赛艇联合会龙舟世界杯将连续两年在屈原故乡湖北秭归举办。今年的赛事也是2025年成都世运会龙舟项目的预选赛,吸引了来自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的16支队伍参赛。
2024年国际赛艇联合会龙舟世界杯将在湖北省秭归县举行。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6支队伍的400余名龙舟爱好者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龙舟比赛。 (新华社发)
中国端午节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秭归的做法是,首先将端午节活动和屈原文化融入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复兴。同时,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项目,如木雕、刺绣等充满活力的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意开发;最终,中国文化将走向世界,全球龙舟爱好者将超过5000万。之后,龙舟比赛不仅进入了亚运会,还被列为2021年东京奥运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表演项目。屈原文化和龙舟竞渡可以打造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和平台。
这个起源于长江流域的中国节日,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和弘扬。屈原是中国的,但端午节是世界的。
【记者手记】
最好的传承就是让传统“活”在生活中
采访中,有一个细节让记者不解:为何各地纪念端午的人物都是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而从岭南到关外,全国各地贤人无数,但端午节习俗却出奇的一致。吃粽子、划龙船、挂艾叶、喝雄黄酒……这些习俗抹平了山水风光的巨大差异。
要深入下去,必须有某种文化共同体意识将人们聚集在一起。比如,屈原的家国忧愁转化为我们血液中的爱国情怀,他的《楚辞》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浪漫主义气质。但这是否与端午节习俗有必然关系呢?还有谁一看到龙舟比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浪漫?此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诞生于农耕文化和父权社会,社会和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什么端午节如此受到当今人们的珍视,并被纳入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呢?
价值观和民俗之间必须有一座桥梁。它是什么?记者从四位受访者的叙述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端午节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传统节日的活力源泉。这在古代是这样,在今天也是如此。
价值需要生活来承载,生活需要习俗来装扮。只有风俗让生活变得美好,生活才显露出它的价值。最好的传承就是将传统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今天的汨罗人抬龙上玉山祭祀屈原时,当秭归人划起龙舟桨奋勇较量时,当黄石人摸着神船上的纸鞋时,当苏州的年轻妈妈给孩子穿上“五毒”“衣”,这样的日子就变得特别、有趣、与众不同,人们会从心底里热爱端午节。
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还肩负着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展示现代中国形象的使命。最好的传播不是“增值”,而是展示端午节如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让中国的形象变得更加可信、可爱、令人尊敬。
新华社·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姚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