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雪龙二号”11月13日电(记者黄涛明)12日晚11时,正在进行我国第41次南极考察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二号”船舱内探险团,渐渐安静下来。受副热带高压外围涌浪转移影响,这两天船舶剧烈晃动。为了防止晕船,队员们减少了活动,早点睡觉休息。
夜已深了,却正是“雪龙2”工程师祖成弟的工作时间。他穿上工作服,走出自己的小屋,来到了餐厅。喝完一碗青春痘汤后,他擦了擦嘴,笑着对记者说:“走吧,我们要工作到凌晨3点30分。”
走下狭窄陡峭的楼梯,祖成帝走得快如飞。记者跟着他左右摇晃,下了两层楼,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甲板下方、海浪上方,这里就是“雪龙2”的“心脏”——发动机部门。
2024年11月13日,“雪龙二号”轮机部机器投入运行。新华社记者黄涛明拍到柴油发电机、吊舱螺旋桨……尽管已是深夜,仍有无数机器轰鸣运转。舱内被舱口划分为多个区域,不同类型的机器各司其职,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
“就像人的生存依赖于心脏不断泵血一样,这些机器的作用就是保证科考船的正常运行。” “雪龙二号”总工程师李文明指着电子屏幕上错综复杂的系统图。进步,小到空调、制冷,都归发动机部管理。轮机长带领工程部成员为全船设备提供日常支持。
有些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行,确保其安全运行是工程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机舱空间宽敞,布局复杂,行走如迷宫。祖成地熟练地走过其中,时不时触摸机器的温度,记录相关数据。
“这两个是吊舱推进器,是主要的推进装置。”祖成地指着面前的“大家伙”说道,“雪龙2”日夜运转,它的动力就来自于这两台机器。不仅可以360度旋转,还可以破冰时使用。 “它就像一个扇叶,如果它旋转得快,动力足够,船就会跑得快。”
2024年11月13日,工程师祖成弟正在检查“雪龙二号”机舱。新华社记者 黄涛明 摄 长途航行,淡水是关键。 “雪龙2号”每天消耗淡水约20吨。补给频率低,船上携带的淡水不够怎么办?在这里找到答案。 “船上配备了海水淡化装置,通过真空蒸馏和反渗透,每天可生产30吨左右,可以保证队员日常洗涤所需的淡水。”李文明介绍,通过智能操作系统,可以清晰地看到水箱的容量,并及时进行调整。
长时间出海怎样才能吃到比较新鲜的蔬菜呢?食品保鲜系统可以派上用场。有两个系统负责保存食物。一是冰恒温保存,就是船上常规的冷冻柜;另一种是气调保鲜,降低系统中的氧气百分比,去除乙烯气体,抑制微生物生长和蔬菜生物活性。 、延长蔬菜的保质期。通过这两个系统,团队成员将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吃到绿叶蔬菜。
绕着机舱走了一圈才出来,记者却满头大汗。低头一看表,正好是凌晨一点。此时舷窗外一片漆黑,海浪滚滚;机舱内灯火通明,机器轰鸣。 《雪龙2》在寂静漆黑的海上继续向南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