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4年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及项目对接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这是全市325万专业技术人才的盛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展谈”,为全行业全系列专业技术人才搭建高能融合发展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创造力。
教育与考核相结合,“90后”获得正高级职称
当天的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仿佛是专业技术人才的海洋。会议开始前,众多背着背包的工程师和西装革履的专家学者在展板前合影留念。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认可是一种成就感。
“顾大局小,是对这个群体最贴切的概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公室(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公室)主任朱英华告诉记者,上海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高、中、初级职称比例稳定在1:3:6,有近万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人才人才体制机制,搭建高水平竞争平台,让更多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例如,连续第二年举办的“追求卓越·未来”上海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大赛,设置了规划资源、城市更新、智能交通、数字技术、智能交通等6个赛道。制造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吸引了480项赛事、1910名选手参赛。参赛选手年轻、学历高、能力强。近90%的参赛者年龄在45岁以下,一半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5%具有海外留学背景,40%具有高级职称。
朱英华介绍,大赛通过“以赛代评”“育评结合”新机制,深入开展继续教育专项培育活动,提供定制化一对一指导,聚焦着力解决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堵点问题。 。 163名入围人员通过职称评审,其中高级工程师72名,高级工程师36名。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兴宇通过了本次大赛的考核认证,获得正高级工程师职称。 2013年,他晋升为副高级工程师。“我非常感谢这次比赛,让中青年工程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竞争进步。”这也让我们在职称评审方面更有成就感。”
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与转化
会议围绕培育新生产力的需要,发布了《上海市加快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打造“1+N”数字化人才强国科技技能人才培养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数字科技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相结合的全方位生态体系。
近年来,上海不断探索建立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名单制度和境外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审联动机制。今年,《上海市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名单(2.0版)》动态调整发布。本届大会主题展览还为11家境外职业资格颁发机构提供了专题展示平台。
为进一步凸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大会为202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87名专业技术人才颁发了证书。我们积极搭建桥梁,搭建以政府为主导,包括评审专家、技术管理者、用人单位、投融资机构、人力资源机构等各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对接洽谈平台。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和转化。截至目前,会议共达成合作意向109项。
据悉,上海每年约有4万人参加职称评审,其中60%以上是来自民营企业的人才。每年有1000多人获得高级职称,10000多人获得副高级职称。今年7月发布的《上海工程系列数字技术职称评审办法》首次纳入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新增的数字技术职业和人社部数字技术,例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14个专门培养技术工程师的专业建立了符合数字技术专业特点和新数字技术专业职称评审制度。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形成聚集和培养数字科技人才的合力。此外,专项人才评价机制不断优化。截至目前,已有900余名业绩贡献突出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直接申请高级职称评审。
专栏主编: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