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潭村守着100多亩土地,没有启动资金发展产业。真是令人沮丧!” “我们换号村集体账户有100万元,却苦于没有土地,集体经济发展没办法启动……”
一个“有地没钱”,一个“有钱没地”。宁夏青铜峡市陈源潭镇、吴忠市源潭村、步浩村在发展乡村产业中都遇到了困难。我们应该做什么?
陈源潭镇党委积极行动,组织两村共建班子。补充村整合资金399万元。源潭村流转土地120亩。双方合作建设了高标准设施的农业采摘园,种植西瓜、葡萄、西红柿等,动员100多人就近务工,人均收入增加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突破60万元。
这两个村庄结成的“好姻缘”,是宁夏吴忠市实施“跨村共建、共同致富”工程、撬动乡村产业不断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面对农村产业规模小、链条短、集体经济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吴忠市采取了联合组织建设、联合振兴产业、联合使用人才、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培育农村全面发展。振兴发展基础。
“我们坚持行政区划、村干部数量、管理体制、自治主体‘四个不变’,依托肉牛、滩羊、设施蔬菜等优势产业,灵活建立了20个村级联合体。 5个县共建产业联合体,覆盖34个乡镇、287个村,通过组织整合打通资源、联动发展。”双海,吴忠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
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青铜峡市业盛镇,强村如何带动弱村,从“富村”向“富村”转变?组织、共建,拧成“绳”,共同发展!
“选拔最优秀的连建村书记、党员干部、龙头企业书记担任产业联合体书记,同时招聘懂技术、善于管理、会营销,担任兼职委员,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种植、管理、加工、销售,指导共建单位讨论重大问题、解决重要问题、解决疑难问题“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发展产业。”叶盛镇党委书记赵晓顺告诉记者。
就在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业盛镇江滩村携手“弱村”郑扎村,共同注册了广联设施专业合作社,整合集体资金280万元,建设400户亩高标准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引进水肥一体化、生物肥料等领先技术,订单种植和销售高附加值水果。正扎村分享红利35万元,实现新突破。
跨村共建不是随意搭配的问题。 “扭转产业链是关键!”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党委书记王军对此感触颇深。
黄花菜是太阳山镇的主导产业。以前都是农民自己找市场,很难卖个好价钱。尤其是在市场波动的时候,他们甚至赔了钱,还赚了。为解决困境,2023年,太阳山镇党委组织成立黄花菜产业联合体,整合全镇种植、干燥、加工、冷藏等资源,以1比2的保价收购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打造“太阳轩”特色品牌,直接挂钩超市销售,改变了行业生产经营“小而散”的被动局面。黄花菜产业已覆盖全镇11个村,总产值近2亿元,拉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50万元以上。
在吴忠市同心县,集团化发展让大葱产业初现成效。 “以前各类商家都卖大葱,利润很低。与红洋葱产业发展联盟合作,优先采购连间村的红洋葱。我们还共同注册商标,推出新的深加工产品。”同心县田老庄乡葱产业发展联盟负责人、党支部书记马金江说:的神沟村。
据了解,吴忠市通过产业联动发展打造优势。针对单个村庄产业水平较低,土地、资金、技术匹配不均等问题,吴忠市放弃“一村一村”的旧思维模式,主导产业联合体组织联盟。建设单位要盘活资产和资源,通过大规模土地流转和产业连片开发,集中资源、对接平台、规模经营。如今,吴忠市已有肉牛养殖、蔬菜种植、油气服务产业联盟等产业联合体34个,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460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富裕起来。吴忠市还建立“订单+分红”、“入股+担保+分红”等利益联动机制,引导脱贫人员、合作社等以技术、土地、自有设备、等,并参与前期制作、中期制作、后期制作等服务。 ,让村民深度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联合体累计辐射带动1.4万人,人均增收8100元。
在盐池县花马池镇,肉牛养殖产业联合体采用“生产订单+技术服务+集中销售”机制对接农户、引导农户,为30余户农户提供农业政策、技术支持、信息交流服务,培育“兖州好牛肉”等地方品牌,家庭人均收入增加2.1万元,集体收益为120余名以上老人购买“宁慧宝” 70岁,为74户贫困户发放红利9.4万元,持续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与村民共同受益。
如今,在“跨村共建、共同繁荣”工程带动下,吴忠市设施蔬菜、牛牛羊、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乡村振兴基础日益坚实。 (记者张文攀 颜蕾 通讯员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