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封锁战空白区域今天(28日)上午成功实现了边缘的“闭合”。据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约 3,046 公里,截至 2023 年底,在沙漠周围已形成长达 2,761 公里的绿沙阻沙防护带,留下 285 公里的空白区域。随着今天沙漠南部边缘玉田县的边锁项目完成,这道绿色屏障终于堵住了世界第二大移动沙漠。
回顾新疆的发展史,是一部人沙博弈中的奋斗史。这是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却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双减”,结束了全国唯一一个沙化土地扩张的省区历史。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对峙中,当地各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掀开了人与沙和谐相处的新篇章。锁边 “close the dragon” 是什么意思?沙地掘金与大自然搏斗,当地如何成为工业聚集的“聚宝盆”?
玉田县沙漠的边缘是“和龙”。
今天(28日)上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边缘的玉田县,各族干部群众在沙漠边缘封锁战的空白区域,向“锁边”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发起冲刺。随着最后10米沙地种上了100米宽的杨树、撒克逊树、红柳和玫瑰苗,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封锁战长达285公里的空白区域成功实现了边缘的“闭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与修复处处长王振喜表示,这片285公里的空白区域是南疆地区沙害最深、自然条件最差的区域,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抗战的主战场。
王振锡:与其他三个省区相比,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边界长,面积很大,风沙危害严重。从腹地到周围的绿洲,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的降雨量约为 25 至 70 毫米。新疆的植树造林和植草需要依靠水源灌溉,而且有长期的人工管理,这使得防治荒漠化变得更加困难。此外,这些区域距离绿洲较远,战线相对较长,无论是生物防砂、工程防砂,还是光伏防砂,都存在将材料运送到施工现场的问题,而这些区域的锁边包括防砂工作,工作强度和难度都非常大。
这注定是一场艰苦的战斗。由于秋冬季沙尘减少,植树成活率高,当地干部群众和志愿者在玉田县于阗东部沙漠的控沙点忙着挖坑、扶苗种植。和田州玉田县林业草原局党组书记贾存鹏介绍,距离边境林带约500米,填补空白区域后,当地将继续沿边境林带两侧沙漠方向植树造林、扩大绿化, 进一步拓宽“绿色防线”,巩固提升边境锁城效果。
贾存蓬:秋树植树目前,我们有 9 个乡镇参与荒漠化防治,每天有 10000 人植树。我们扩大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化,特别是绿洲的外围,主要是为了巩固以往防沙治沙的成果,扩大我们的成果。过去是“沙进人退”,现在我们实现了“绿进沙出”。在治沙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灌药结合、乔木灌溉相结合、乔木药结合,并间种了一些适宜的红柳、撒克逊等当地中药材,如樟子、甘草等,以及撒克逊、红柳、枣的间种。地下是肉苁蓉的经济收入,和树上的枣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双层经济收入”。
玉田县秋树植树现场
在广阔的沙海之间,一排排新种植的红柳树苗在连绵起伏的沙丘深处纵横交错。明年春天,参、甘草等中药材将在这里间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自 2009 年以来,玉田县 Oyigelak 乡 Tawuhazi 村的村民 Aizezi Maitirouzi 一直在尝试在 8 亩红柳上接种 Daru,即肉苁蓉,至今已发展到 950 英亩,还成立了合作社。他说,每亩260公斤的产量可以换取2600元的收入,这使得当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塔乌哈兹村30%的农民正在种植红柳、撒克逊、接种肉苁蓉,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Azezi Maitirouzi:我们刚刚在 8 月份播下了 Daru 的种子,我们将在明年年底将它们挖出来。近年来,好的政策越来越多,水、电、路越来越好。现在我带着大家一起去种地挣钱,光是工资每年就100多万块钱,其他县的大种园主也来学习种草心得体会。现在的环境和我小时候大不相同,风沙少了,空气也不像以前那么干燥了。我们将继续努力清理沙漠,为孩子们留下更好的环境。
过去和田有句老话,就是“不吃两两土,就不是和田人,白天吃不饱,晚上得补。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如果这片沙漠能够得到科学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也能将当地变成工业聚集的“聚宝盆”。
和田县吴宗小乡枣红村的种植户阿伊穆萨·达武提:今年是我种枣的第12个年头,25亩枣的产量大概450到500公斤左右,收入大概10万元......
和田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厚,色泽诱人。当地的干旱缺雨、10至15小时的长日照时间、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都为枣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目前,在和田市各乡镇的红枣种植基地中,到处都是丰收的喜悦,前来洽谈购买红枣的商人络绎不绝。
河南采购商陈崇福:我从河南商丘来到新疆和田收集和田枣,我们每三两天装一车,昨天装车,今天装车,发到河南商丘。和田红枣的品质很好,味道很甜,很受商丘人的欢迎。
和田红枣
库尔勒香梨、阿克苏苹果、吐鲁番葡萄,以及红枣、核桃、杏、石榴、无花果、杏仁、沙棘等,在世界最著名的“水果优生带”、新疆著名优质特产、特色森林水果,早已享誉国内外。更令人欣慰的是,曾经用于改良盐碱地的废水和再生水得到了回收再利用,南疆部分地区形成了1万亩的水上湿地,成群的红头鸥、野鸭、白鹭在这里翩翩起舞,在沙漠中描绘了一幅新的生态图景。王振喜表示,在沙中挖金、与自然搏斗,当地各族人民都在用智慧和汗水换取美好生活,努力奔向人沙和谐的新愿景。
王振锡:自古以来,南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沙斗争的历史。荒漠化防治也是南疆人民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通过荒漠化防治,我们可以堵沙,保护道路和城市,这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力和坚实的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我们这样的地区开展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新疆所在的河塔剧院就是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阻隔沙,一目无际
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境封锁空白区域的“和龙”的完成,它正在从“沙进人退”走向“绿进沙退”和“人沙和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处副处长王刚表示,下一步,当地政府将努力将荒漠的劣势转化为荒漠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沙业,进一步加大“和龙”这片空白区域的宽度。 巩固和提高边境锁效,着力打造全国防治荒漠化的典范,为新疆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王刚:塔克拉玛干沙漠空白地带的“和龙”不是终点,而是我们不断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综合治理,通过生物控沙、工程固沙和光伏控沙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护边带的宽度,以达到沙源不扩散的目标。同时,要重点建设一批荒漠化防治标志性工程,严密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 337,600 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陆琦表示,锁住如此大面积的荒漠边缘,是新时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探索。
卢琦:沙漠锁边是“三北”工程六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河西走廊边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的目的是保护绿洲、家园、农田、交通动脉等。沙漠边锁不是为了消除沙漠,也不是为了绝对控制流沙,而是通过人工修复和改善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风沙灾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干达利,持续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为全球荒漠地区生态治理树立榜样。
制片人丨王磊、陈秉珂
记者丨王泽华, 江雪娇, 冯超, 董志勇
图片丨江雪娇, 冯超
编辑丨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