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复旦科技创新投资大会成功举办,科创母基金超额完成首关目标

admin

_科创训练过程记录_科技观察报告

这不是茶歇,只是短暂的休息,但参与者离开座位,开始闲聊。

12月3日,复旦大学向晖堂洋溢着难得一见的“创投”氛围——首届复旦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在此召开,吸引了近百位投资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时隔一年再次见到复旦科技创新基金董事长孙鹏军,感觉他更加自信了。

【信心】

孙鹏军的自信来自于“超越第一球”。

一年前,复旦大学携手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市场化机构发起设立“复旦科技创新基金”,规模目标10亿元。如今,一年过去了,复旦科技创新基金中的基金正式成立。 “最初的首过目标是5亿,但实际上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孙鹏军的底气还来自于对《复旦科技创新地图》的深入考察。

这张“科技创新地图”相当于“基础设施”,覆盖了5900多名科研人员(包括附属医院和地方研究机构),勾勒出复旦的“科技创新大家庭”。虽然这张《科技创新地图》的“颗粒度”比较粗糙,但作为一名资深成果翻译家,孙鹏军难掩兴奋之情,“复旦的科技创新底蕴和实力都很强,尤其是在颠覆性和创新性方面。”原创技术。我们积累了一批潜力巨大的项目,这也让我们对建设科技创新基金、培育具有“核爆点”的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充满信心。

虽然不便透露目前正在运营的具体项目,但孙鹏军表示,在选择项目时会考虑三个重要维度。一是聚焦“复旦优势、国家需要”的“硬技术”,包括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前沿创新领域;二是注重科技成果转化。 “从1到3”和“从3到10”,即概念验证和产业化早期阶段;第三,关注能否赋能科学家解决工业化问题。

【主力】

近年来,我国多所高水平大学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早在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未来基金就已公布。这是首个由高校发起设立的用于支持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校友创业的基金引导基金。今年9月,四川省国资委与清华大学共同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母基金整体规模达100亿元,可谓是一笔大笔资金。

除了更多国有资本“收尾”成果转化外,孙鹏军还注意到另一个结构性变化——上一轮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是企业、跨国公司和“海归”。在这一轮中,中国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在服务新质量生产力方面主动出击、走在前列的态势明显。 “如今,走在复旦校园里,时不时就会遇到投资人,他们也在‘挖宝’、寻找项目。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原创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中,大学和科研院所可能会成为新的主力军。”

在他看来,目前很多高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的基金“恰逢其时”。一方面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一批优质科研成果已经到了产业化的最佳时机。

“这是好事,我们的前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我们也有后来者的优势。”对于越来越多的“同伴”,孙鹏军多次提到“开放、协作、合作”,“复旦科技创新基金的名字虽然包括复旦,但我们不仅仅是复旦。我们要创建的是一个开放、协作的生态系统,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复旦科技创新文化的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复旦-同济-上海科技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在首届复旦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上启动。未来,双方将合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0.8】

市场上大部分直投基金喜欢投资成熟的项目,对早期成果重视不够。他们往往要等到产品发布、市场明朗、团队稳定后才愿意投资。

“我一直告诉团队,科学家做的事情是‘从0到1’,我们必须从0.8开始关注。”孙鹏军表示,复旦科创基金致力于引导子基金成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发现并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项目。

是否有可能创造出“中国马斯克”? “从长远来看,我们是有信心的。事实上,马斯克也经历过很多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很多事情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相信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成功。”也许有一天,中国的马斯克破茧而出。”

孙鹏军认为,与培养“懂科学、懂创新的企业家”相比,培养“懂商业的科学家”难度更大。因此,对于产业化愿望强烈的复旦青年科学家,学校正在利用“复旦科技成果转化创业赋能工程”提供创新资源和行业专家支持。

“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并不是要把所有复旦教授都变成企业家,也不是鼓励科学家创办公司。”

据悉,复旦大学正筹建创新转化研究院,以更广泛、更深入地对接外部资源,打造复旦科技创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