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今年第一批进口中国的智利车厘子抵达广州南沙港。
这批重量超万吨、千里迢迢抵达广东的智利车厘子,不仅刷新了国内海运车厘子单批到港的新纪录,也正式宣告了新年“车厘子”的拉开序幕。季节” 。本季12船车厘子将在春节前抵达国内市场。总量预计将突破10000自然箱,预计同比增长一倍。
可预见的“樱桃自由”背后,是广东稳定、可预期的开放。从“樱桃专线”的开通,到“中国第一展”广甲天下客商投资实力的不断加强,不难看出广东依然坚定开放应对贸易不确定性上升。
“这比多年来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也更加严峻。”这是众多中外媒体这样描述中国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最先感受到压力的。站在岁末,站在又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节点,三句常读常读的“老话”,或可窥见“经济第一大省”发展的新思路来年。
“经济大省唱主角”:招收后如何转型?
早在2022年,中央就首次提出经济大省要带头。占全国经济总量10.6%的广东,理应肩负重任。
同时,对于走在开放前沿的广东来说,“带头”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要成为国民经济大局的“脊梁”,更意味着能够逆流时稳定局势。坚守岗位,做“中流砥柱”。
在这个过程中,外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回顾过去一年广东的外贸形势,我们更能体会这条曲折向上的增长线背后的来之不易——2023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仍同比小幅下降0.1%同比,最终同比下降0.1%。截至收盘,实现0.3%的逆转增长。
如此“险胜”,不禁让人担忧:一个外贸大省的发展已经达到顶峰了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广东公布今年前11个月外贸形势——进出口总额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加快5.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长率。这样的结果似乎打破了上述“预言”。
数据波动不能简单理解为经济的周期性起伏。只有了解数据背后的根本变化,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轮“逆袭”。持续增长让人们对经济形势充满信心,更要有“花开百日”的信心。 “清醒。
过去,广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传统路径确实已经“见顶”,支撑外贸基本面的力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内生动力看,今年前11个月,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5.27万亿元,增长15.8%,快于整体进出口增速5.8个百分点广东的.从海外订单到电子信息产品源头创新……在关系到广东外贸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民营企业的地位越来越扎实。这也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外部的冲击和挑战都是外因造成的,最重要的是内功。
要知道,2023年前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下降9%。今年前11个月,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5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3%。
“关键变量”是广东坚定拓展经贸“朋友圈”的发展理念。继续利用广交会和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投资大会广纳海外人才,用可预期的投资环境稳外资、扭转局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出口多元化发展,通过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单边开放,在开放中站稳脚跟,在挑战中走在前列。这是广东坚持扩大开放的前进之路,也是广东的实践。请回答高层对外开放进展如何。
《深入推进大湾区建设》:如何在变量中找到定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让人们再次聚焦建设五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
事实上,早在去年,广东就已提出“深入推进大湾区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第二天,广东再次明确表示将在新阶段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粤港澳三地共同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 “软互联互通”将带动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被视为广东对来年如何发展湾区经济的答案。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8600万。以不到全国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10以上的经济总量。它是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它是开放程度最高、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质量最高、最具“含金量”的地区之一。
规模大、质量高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特点,但与湾区经济的整体还相去甚远。
我们来看看大湾区刚刚完成的一项“壮举”,历时四年多。连接广东珠海、江门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开通试运营。作为港珠澳大桥的西延,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改善了大湾区城市珠海至江门的出行时间。原本1个多小时的时间缩短为30分钟左右。
跨海跨江通道群的“一线之隔”,将珠江口东西两侧城市群连成一条链,构筑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动脉”。大湾区。 “大湾区步入正轨”也频频提速,助力大湾区打造“一小时生活圈”——湾区经济不再只是“湾区内经济”,也不再是“湾区经济”。这是一个“断开连接”的。高增长、区域协调的顶层设计,正在为湾区经济带来更大的效益。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湾区的经济远不止于此。去年4月,“莞港国际机场中心”项目正式启动。这一跨境创新,让东莞出口货物只需在当地完成安检和航空托盘,即可通过水路直接抵达香港国际机场安装发运至全球,实现出口空运货物“直装”以及进口空运货物的“直提”。效率大大提高。
不久前,香港机场管理局宣布斥资约43亿元人民币收购珠海机场35%的股权。通过这一举措,香港与珠海机场的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为珠海机场带来更多旅客,还可以与香港国际机场庞大的航空网络“畅通无阻”,连接世界各地,实现互惠互利。效益共赢。
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对大湾区“一体化市场”的认识逐渐加深,锚定“市场共享”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制度层面的距离也不断压缩。粤港澳带动更多地区和领域积极“进圈”、紧密相连。同时,他们还“打通格局”,将制度差异转化为制度效益。以“湾区”之名,创建了一大批突破体制机制限制的制度。创新。
将外部优势转化为内部活力,是湾区经济的又一“先锋”经验。深入推进大湾区建设,不再是大湾区内的探索,更要发挥湾区的引领作用。既要充分发挥湾区经济体量、创造溢出效益,又要充分发挥大湾区经济的“含金量”。我们将通过自身的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深度探索成为推动更深更广发展的新引擎。
有效的市场和有前途的政府:从释放的信号中看到信心
从“三新”风靡海外市场,到外资涌入扎根湾区,投资广东新一轮发展。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密切互动,共同打开了过去一年的新局面。
然而,展望来年的经济形势,我们不仅要根据目前的“形”来预测走势,还要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来解读新政策、解读新信号。
从回归的烟火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湾区政策的有效性。刚刚过去的10月份,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增速比上月加快3.0个百分点。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消费需求不断加速。
从政策效果来看,政策边际效益较为明显。 9月份一揽子增量政策措施逐步落地,消费、金融、房地产等部分指标当月出现小幅改善。与此同时,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8月份收窄0.5个百分点。 1-10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万亿元,同比增长0.9%,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烟花爆竹的快速回归,让有效市场更加活跃。
从新质生产力的转化速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政策导向的一致性所形成的“合力”。最新数据显示,广东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位居全国第一。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源头创新。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7%,也明显高于服务业增速。
为打通科技产品向市场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困难和堵塞,广东多措并举,加快粤南新生产力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强化耐心资本,加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今年10月,广东正式实施《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通过立法保护创新、扶持新兴产业。它不仅关注技术创新本身,还创新提出科研项目和研究人员的容错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使用创新产品等。
面对汹涌的市场需求,广东顺势而为、顺势而为。将实验室创新转化为多维度政策全链条支持,构建支撑综合创新的体制机制在粤南得到具体体现。从大水漫灌到滴灌,将在更大范围内实施,令人兴奋。
穿越周期并洞察趋势。对于广东来说,无论是转换动力,还是迎接新的外部挑战,都是挑战自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新开始”。从三句“古话”中,我们明白广东肩负着“经济第一大省”的重任,要时刻读新、转变思维,领会新变化中的深刻内涵、新理念。
(总台记者 林莉莉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