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通过新建一批、改造升级一批、建设采用一批、社会共享等方式优化升级公共休息座椅2.5万余个,让上海不仅可以漫步,也成为一座可以“坐下来”的城市。
“舒服地坐在我家门前看风景的感觉真好。”一大早,家住上海黄浦区西泠家寨路附近的卢玉军老人就从菜市场出来,拎着几袋蔬菜水果,径直走进了小区门口。在袖珍公园里,我坐在公共座位上,向老邻居打招呼:“走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下,晒晒太阳再回家。”
西泠家寨路是上海市中心的一条小路,长333米,宽7.2米。马路不大,但很热闹。沿街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和高架柱廊,这在上海是很少见的。楼上是住宅,楼下是商店。道路两侧的西泠新村是一个有30年历史的老社区,有4700多户人家。路口有学校、幼儿园、医院,两条地铁经过。生意兴隆,人来人往。
2023年,西泠家寨路所在的半松园路启动“美丽街区”改造。作为社区物业委员会主任,卢玉军接到的任务是:听取居民对小区袖珍公园改造的建议。建议很快就形成了——社区里超过45%的居民年龄在60岁以上。当他们逛累了的时候,没有地方可以坐。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公共座位。居委会“儿童会”又添了一项:不但能坐,而且还好看。
原计划是在小区门口加设棋牌桌椅,但沿街居民担心噪音而反对。设计团队综合各方意见,设计了一个抽象的线条造型和独特的那不勒斯黄色的展馆。它既能满足遮阳、坐憩的需要,又是一件引人注目的街头艺术装置。凉亭一建成,立即成为社区居民日常休息、聚会的中心。社区居民还投票给建成的公园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朝溪”。
“公共座椅是城市‘家具’,从布局到设计都要听取居民的建议。”半松园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晓玲表示,改造过程中,街道、设计团队和居民进行了十多轮沟通,随时听取合理建议并对方案进行调整。朝溪公园有一排长凳。它们最初被设计为矮桌。在它们完全建成之前,许多居民就坐在上面。设计团队简单地将桌子改成了座椅,并根据老年居民的反馈,座椅高度比通常的设计降低了5厘米。
“公共座椅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设计师吴鑫主持了骑楼内公共座椅的设计。 “骑楼的柱廊是商业空间,公共座位可以让路人休息,不影响交通。”她将两把单椅一前一后并排连接起来,利用骑楼和街道的台阶,形成交错的结构。 。座椅两侧还设有扶手,为老人坐起时提供支撑,也可用于放置手机等个人物品。
以公共座椅为纽带,西泠家寨路打造了“商住共治联盟”。 24名常驻志愿者每两人轮流巡逻。如果发现街道、座椅需要清洁维护,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处置。在西泠家寨路一家卖传统上海点心的龙荣说:“有了公共座位,更多的顾客愿意驻足停留,带来了很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