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清是闵行区文史专家。多年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着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册,第二辑11册)》10余册,人文闵行丛书4册和“上海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历史之海深邃,《今日闵行》与张乃卿老师联合推出《乃卿叙事历史》,让我们在闵行的历史故事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相关桥位于鹿汇古镇西南部,横跨杂岗河。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桥上建有村屋,名相官桥屋。由于当地传闻,居住在此及金汇镇金星村徐家塘的人,不少是大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字子贤,五世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学士)。明崇祯年号),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向冠桥的后裔因此声名鹊起。而且由于当地建设施工的变化,关于相关桥的说法有些混乱。
闸港直接与黄浦江相连,每年8月18日有观潮节。清朝同治年间,公圣丁一夫(字慈水,金惠人)在《申江歌》中写道:“香官桥雪成堆,白马神旗滚落地。笑一笑,鞋尖湿透双凤,皆大欢喜。” “看着潮水回归。”又相传“祥利人在此地姓馆陶,故名”。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上海志》记载有“香关桥”。光绪《南汇县志》记载:道光十七年(1837年)徐振山捐地重建,同治年间再次重修。
当地传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光启之孙徐坤(1603-1661,又名相官)迁居老扎岗河南岸。当时他只有14岁。相传徐坤学成补锅匠,定居于此成家。一天早上,徐坤夫妇拖着儿子出去进城。当他们走上扎港河上的竹桥时,桥上不断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非常危险。年轻夫妇用自己的积蓄将竹桥改造成木桥。木桥建成后,村民纷纷前来表达感谢。因徐坤又名相官,故称“相官桥”。
然而,这些传说与史实不符。在徐坤到来之前,这里就有相观桥(明代弘治《上海志》记载)。万历四十四年,徐光启54岁。家谱记载的五个孙子中,没有徐坤一个。徐坤是徐光启的非婚生孙子,是否令人费解?这样的笑话我不敢说。
1959年,杂岗河整治时,香关桥被拆除,香关桥房屋前院搬迁。住宅大部分南迁至西栅行路北侧,称南翔观桥(今正义村十街)。河北省保存下来的民居称为北乡官桥(今惠西村七组),而原来的旧宅基地则称为老乡官桥。由于这种变化,世界人民产生了“到处都是桥梁”的错觉。
到1997年,徐坤的子孙已经传了18代。徐氏后裔散居于周边村庄,特别是南徐宅(十九宝四十二三图,今正义村十二组)和北徐宅(十九宝三十图,今第一组)北墟村)。主持人。
《相关桥徐氏族谱》记载:“清朝雍正年间,徐坤第八代孙文龙与其弟文昭由相关桥南迁居桥北。萧家寺旧名唐家寨,现名南墟。”到了徐家第十代,又盖起了新村屋。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徐氏第十代传人徐明启、徐明凤筹划在西北修建“徐家香官桥奉祀殿”(通称香官桥奉祀殿)叶家塘、二房里(今正义村七组)西侧。徐氏宗祠),自十一代起,被封为“嘉乐君子,永远孝顺,入经府,受天大福”。家属先后共同购置祭地300余亩,立碑立碑。徐氏宗祠入口墙壁的东西两侧,嵌有两块青石碑文。东侧为“尊乐大宪印”,即“祖建文献”。太子太保,礼部侍郎文渊阁学士,赠少宝文鼎,上书“太保淘宝光启”等字样。西侧有“奉贤碑”,刻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记载祠堂管理制度。祠堂共有前房两间、侧房十六间。正门上方挂有“徐氏宗祠”匾额,门上绘有秦叔宝、尉迟恭两位门神。两侧厢房是祠堂管理员的居住区,另一侧停放着长寿用具。后台正殿上方悬有“奉祀殿”匾额。内部有四根柱子,中央祭坛供奉着迁徙创始人徐坤的牌位。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内安放历代徐氏先祖牌位。三十年代,祠堂内设立私塾。 1942年,建新路小学。 1971年,为翻修新校舍,拆除了后廊及祠堂两侧厢房,留下前廊一角。 2003年12月15日,闵行区人民政府公布相官桥徐氏宗祠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北徐寨原名徐家寨,位于朝里港北侧。相传徐坤第三代开始发家致富。到了第六代,他拥有了数千亩土地,在陆家汇镇开设了榨油厂、棉粮店、竹器店、茶叶食品加工厂等。第六代孙徐玉坤生了四个儿子,每人分得田地八百亩。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徐氏第八代子孙徐云山、徐聚贤、徐星楼发起捐款修建徐氏宗祠(位于第二组(今北许村)。后天井两侧有大厅、配殿、厢房,共十六间。祠堂供奉祖先牌位,寓所供奉始祖。有一代名号,从建庙者开始,为“祖宗光荣,家业兴盛,家室忠厚,家业长久”。每年清明节和冬至,部落成员都会到寺庙举行祭祀活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徐世余、徐世秋在祠堂开设五本小学。宣统二年(1910年),徐新福续建南汇县五本小学。 1927年,更名为南汇县北墟小学。 1971年,北墟小学整修时,祠堂被拆除。
香官桥徐氏有编修家谱的传统。清光绪二十四年(1878年),监史徐嘉树(又名乐中,又名云白)重修《相观桥徐氏族谱》(木刻活字本) ,现藏于上海档案馆)。另有光绪年间手书一卷。
1924年,徐氏根据手稿重印出版了《香官桥徐氏族谱》印刷本。
1997年,徐思卓等徐氏家族成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进。 12月,修订后的《相馆桥徐氏族谱(1616-1997)》正式出版。家谱内容包括照片、碑文、序言、补录、例例、家谱文献、家谱图、跋、记录等。
《象官桥徐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光启之孙徐坤从徐家汇来到杂岗河北岸,后成家立业。并定居香官桥繁衍子孙。
但上述记载存疑,导致当地历史叙述存在诸多混乱。徐坤是徐光启的哪一代后裔?你什么时候搬到香官桥的?尚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