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个体民族国家命运,创作优秀作品

admin

伟大的作品必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有着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国家领导人曾指出:社会如同一本大书。只有切实读懂并且读透了这本大书,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努力进入社会这所大学校,认真读好社会这本大书,从而创作出既具备生活底蕴又拥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

春回大地,万物开始复苏。每年的三月,全国两会按时召开。代表委员们汇聚到北京,一同商议国家大事。这是一场与国家发展相关、与民生福祉有关的盛会,也是一场展现政治之美的盛会。用心去理解、用情去展现两会之美,是文化艺术工作者在“上好社会这所大学校”时应尽的责任。

政治和文艺存在着一种常谈常新的关系。一位当代文艺家在倡导写大事、大情、大理的时候说:从思想方面来看,政治对文学起着引导作用;从题材方面来讲,文学包含着政治。政治如同文学的骨和神,能够让作品更加坚实、挺拔,光彩夺目,在文章之林中卓然挺立;文学犹如政治的形和容,能够让政治更加美丽,更让人感到可亲可信。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政治本身是具有美感的。政治美感的源头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端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倡导的“大同世界”,以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的正义之城,都展现了政治理想的美学价值。这种美感并非肤浅的表象,而是深深扎根于人类文明土壤中的精神之花。

政治理想与艺术追求存在内在统一性。政治理想能给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而艺术创作可为政治理想的传播提供生动的载体。陶渊明那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具有魅力,一方面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另一方面也源于深远的意境营造。

文化艺术工作者时常要面对怎样妥善处理“大我”和“小我”关系这一问题。“大我”意味着社会、时代以及大众的整体精神需求和集体命运,“小我”则是文艺家自身特有的个体感受、情感经历以及个人观点。“我”是“大我”与“小我”的辩证统一体。现今,“我”该怎样去理解和展现两会的美呢?接下来,试着提供几种视角。

两会之美在于为民情怀。代表委员们源自各行各业,他们怀揣着人民的期盼与重托,把基层的声音带到了国家的最高议事殿堂。从乡村的振兴到教育的改革,从医疗的保障到就业创业,每一个议案提案都蕴含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这种为民众请愿、为民众发声的情怀,正是政治之美的生动体现。

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每一年的全国两会,国家领导人都会围绕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内容,与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全国政协委员进行真情的互动,并且展开深入的交流。交谈时紧扣“首要任务”,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阐明;把“重要法宝”用好,着重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着力点;把“最大同心圆”画好,凝聚起团结一致、共创伟业的强大力量……每一声每一句,都将民生记挂在心。总书记的每一次问询,都直接触及人民所关切的要点,传达出对百姓生活深深的牵挂。党中央给予关怀,这关怀就像春风化雨一般。它滋润着每一位代表委员的内心,同时也激励着大家能够更加用心地去履行职责,为人民去谋求福祉。

两会一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作奋斗目标,把解决人民群众的紧急、困难、忧愁和期盼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众多的民生礼包,温暖了百姓的心,描绘出了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两会之美在于智慧的交融。两会宛如一场汇聚各方智慧的盛宴。代表委员里,有从田间地头走来的朴实农民,他们熟知土地的脉搏,也怀揣着丰收的期盼;有奔波在车间和工地的工人师傅,他们见证着工业的崛起,也怀揣着奋进的力量;有耕耘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他们怀揣着创新突破的梦想。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因共同的使命而相聚在一起,在交流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思考的成果。

深度的对话能够跨越地域和领域。繁华都市的发展规划在交流中被提及,偏远乡村的全面振兴之计在交流中被探讨;高端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在交流中被提及,基层民生保障的不断改善在交流中被探讨。

观点相互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着不同的视角,也有着不同的声音,它们在理性的框架内进行交融。最终,这些交融凝聚成了共识。“和而不同”这一理念,一直在不断地促进着在差异当中去寻求和谐,在多元之中达成一致。

两会之美在于务实担当。在两会会场外,人们能看到许多做直播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向网友讲解两会精神,而评论区里则跳动着无数个“点赞”。一位学者写道:“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的大喇叭传达政策时,乡亲们总会停下手中的活计,专心地聆听。时代在发生变化,然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未曾改变。”

两会并非清谈之地,而是实干的场所。代表委员们将目光聚焦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勇敢地面对民生方面的痛点,以实实在在、注重实际的态度来提出建议和贡献计策。他们深入进行调研工作,多次进行论证,一心想要让每一份议案提案都能够精准地切中关键之处,并且具备切实的可行性。这种追求真实、讲求实效的精神,使得对真理的探索之果能够在现实的土壤中深深扎根,汲取养分并开始发芽生长。

面对机遇与挑战,代表委员们怀着开放的胸怀且运用创新的思维,为改革发展贡献出智慧。他们将目光聚焦于未来,对长远进行谋划。在科技创新领域、产业升级领域以及绿色发展领域等,都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这种勇于做他人未曾做之事、开拓创新的勇气,使得理想之光越发璀璨耀眼。

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声音,让人联想到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把一粒粒种子埋进土地的情景。这是春天的一种美丽表现。

两会之美在于开放交流。三月之时,不管是繁华的都市写字楼,亦或是偏远的乡村农舍,人们都能够在同一时间,聆听到两会的声音,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心跳。这声音乃是时代的呼唤,它让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自己的关切能够在这个宏大的舞台上产生回响。

两会交流之美,在于平等对话。代表委员能够畅所欲言,将基层民众的想法表达出来;部长们会认真倾听,直面热点问题,耐心地解读政策;记者们积极地进行提问,联通了会场内外……在这个过程里,信息得到了充分的流通,思想也实现了深度的碰撞。

几十年前,人们守着收音机,不停地转动调频旋钮,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收听两会的最新消息。如今,只需轻轻点击手机屏幕,便能够听到代表委员们为民众发声的坚定话语。从依靠电波进行传播,到借助光纤来传递信息,从仅以平面形式呈现,到发展为立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得春天的声音变得越发清晰。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这是文化艺术工作者洞察政治美感的重要前提。国家领导人明确表明,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并且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 2014 年 10 月 15 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一开始就说:“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

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强调要得其大者兼其小,也就是把各个个体都纳入整体之中去考虑,把各个部分纳入全局之中去考虑。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内外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环境、一种趋向。事是在局和势之中所呈现出的现象与活动。朱熹有这样一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白白浪费推移的力量,在这一天于河流中央能够自在地前行”,很形象地说明了局、势与事之间存在着关联。

两会是人们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文化艺术工作者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重要平台和重大契机。文化艺术工作者要重视看懂两会之美,用心去理解;要重视表现两会之美,用情去展现。无论是否身为代表委员,都应如此。

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这是文化艺术工作者洞察和表现政治之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位文艺家都有着独特的成长经历,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也有着独特的审美偏好。这些“小我”方面的元素,构成了创作的原始素材,也构成了独特风格的基石。有的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个人内心的幽微情感。他们对爱情有着憧憬,对生活有着感悟。这些情感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小我”给文艺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记。文艺不能只局限在“小我”的范围内。优秀的文艺作品要能反映时代的脉搏,要能展现社会的风貌。还要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文艺家如果沉溺于“小我”,那么创作就可能陷入狭隘且琐碎的境地,其作品可能充满自我陶醉式的呓语,然而却难以引发大众的共鸣。相反,如果只强调“大我”而忽略“小我”的独特性,文艺作品就容易变成空洞的口号与概念的堆砌,缺乏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那么,文化艺术工作者究竟该怎样平衡“大我”与“小我”呢?一方面,我们要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之中,广泛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切实去体验大众的生活,其中包括政治生活。同时,要感受时代的不断变迁。在这个过程里,把“大我”的元素融入到自身的生命体验当中,让它成为“小我”创作灵感的一部分。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需以独特的“小我”视角来对所察觉到的“大我”素材进行艺术方面的加工。通过运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新颖的表现手法,把宏大的社会主题和个体情感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创作出既拥有深刻社会内涵又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现实中存在很多成功把政治美感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事例。在文学范畴里,像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它展现了中国社会处于政治经济改革的背景之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能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时代进步所赋予的力量。在绘画领域,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通过描绘人物的神态,描绘人物的动作,描绘环境,将政治历史中的庄严与使命感转化为直观的视觉艺术形象。在影视领域,像电视剧《觉醒年代》这样的作品,凭借精彩的剧情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把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革命先辈们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政治理想,转化成了观众喜欢的影视艺术形象,从而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情。类似这样的案例,我们能够举出很多。

三月,春风携带着泥土的芬芳,轻轻拂过脸庞。在这片古老且充满青春活力的土地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实践正以蓬勃的生机展开,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着极为丰富的素材。人们期盼着能有更多讲述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的文化艺术精品涌现出来。在这当中,我们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