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在出版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她的专业能力和写作才华得到了业界和读者的认可。曾就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北京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等单位,策划、编辑多本有影响力的图书。同时,他还出版了多部专着和散文集。上海三联书店最近推出的《翻阅书记往事》是他的第11部作品。书中收录了近30篇回忆人物的作品。故事扣人心弦,配以散文式的评论,读起来令人愉悦。
“翻书忆往事,思君正嗣”
撰稿:李鑫
上海三联书店
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书中记录的一切都是李鑫的亲身经历,都是第一手资料。 1982年,李鑫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从此,他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编辑出版上。几十年来,他结识了许多学术界的知名人士。他积极向他们索要稿件,勤勉地为他们编着、出版书籍。在此期间,他也有幸得到多位出版前辈的悉心指导,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从而逐渐在出版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
他在书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记录了自己在出版生涯中遇到的人和事。光是书封面上的名字就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钱学森、杨振宁、钱钟书、周有光、王世骧、杨绛、马识图、邵彦祥、沉昌文、王蒙……可据说这本书是出版商对过去一段时期的记述。生动而真实的记录。
周有光一百多岁的时候,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每天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上网、思考。他时刻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揣摩各种新问题。这种生活和学习的精神令人惊叹。敬畏。对此,李鑫在书中表示:“这是一位特别令人尊敬和敬佩的老人,有着一百多年的阅历,他洞察历史,思考人生,给人智慧和力量。”
杨振宁虽身在异国已久,但思乡之情却与日俱增。 1957年8月9日,父亲杨武之在日内瓦与儿子、儿媳离别时,亲笔写下一张纸条:“饭时勿忘恩情,感恩国家的恩情。”你生命中的恩典。”杨振宁始终随身携带,牢记在心。自1971年首次回国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协助和支持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成为“架起中外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美国”(周培源语)。为了赶上世界科技领先水平,他不断呼吁中国开展自由电子激光器的研究。回国后,他继续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这些事迹都在书中呈现,感人至深、令人感动。
李鑫和作家王定军一直通过书信来往。王定军在信中引用的“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给了李鑫很大的启发,他甚至把这两句话当成了几十遍。我的编辑生涯的总结。在李鑫看来,其中蕴含着很多人生智慧。 “从踏上编辑之路的那天起,我就怀揣着文化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编辑好书来推动社会思想进步。这就是‘改变不可接受’……然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实现,或者一步无法实现,这时候就需要灵活变通,不能大步走小步,慢步走。当我们走不快的时候。总之,我们还是要继续前进,必须尊重现实,‘接受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尤其是在关键阶段。李欣在出版生涯中得到了魏君毅、屠岸、陈无春等前辈的支持,她在书中讲述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魏君毅看似不苟言笑,难以接近,甚至有些不可理喻,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却表现出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李欣评价她“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一个真正的智者”。
李鑫在《屠岸君子》一文中写道,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招收的五名大学生中唯一的党员。实习期满后,人力资源部打算安排他从事行政工作。李欣万分不愿意,但又担心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就去找时任出版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屠岸,说明理由。屠岸认真听完李鑫的讲述后,简单地回应了“就这么定了”,这也算是完成了他当编辑的心愿。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屠岸的允许,李鑫可能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在随后的工作和交往中,屠岸也表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品质和举动。李鑫患病期间,身心都受到折磨,心情烦躁、悲观。屠岸特地写了一封长信,鼓励他安心康复,以积极的心态与病魔作斗争。文章的最后,李鑫的万千回忆和感慨终于汇成了一句话:屠岸,真君子!
李欣在《固执而安静的学者》一文中,讲述了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陈万春给予他的诸多帮助。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李欣打算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工作,既编书又做研究。但陈无春建议他从现代文学入手,以利于未来的拓展。在随后的工作中,陈早春也对李鑫的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认可,并给予了他丰厚的奖励。尽管李信因为自己年轻气盛而两次顶撞他,但他不但没有“算账”,反而叮嘱李信“加强思想修养,克制情感冲动,锤炼性格”。得益于上级领导的理解和包容,李新在事业上收获颇丰,他的出版实践也继承了前辈的传统、精神和风格。
作为一名出版商,李鑫对出版商的了解最深,写的也最多。本书详细介绍了出版商。曾延修的善良与善解人意,兰珍的真诚与热情,杨德言的敏感与温柔,高贤君的执着与勤奋,都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书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出版界的往事就像一幅幅鲜活的先贤肖像,照亮了文化传承之路,激发了无尽的回忆。我曾经看到一个中肯的评论说:出书的过程往往有坎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独特的魅力。两者在作者的叙述中奇妙地联系在一起,透过书看人,透过书看人。智慧,见精神。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6日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