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巨头丰田与本田日产合并,中国车企如何应对全球市场新格局?

admin

大家应该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日系车都是不好的。

和丰田一样,还是很有能力的。

尽管丰田将2024年全球销量预期从1095万辆下调至1085万辆,但1000万辆级别的销量依然稳居全球第一。

日产和本田的这次合并,意味着日本拥有了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中的两个:第一名(丰田)和第三名(本田、日产)。

面对全球汽车市场新格局,中国车企该怎么办?

1、中国车企的反击

早在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就以德、美、日合资企业为主。

丰田在中国销售汽车103.24万辆。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德国大众汽车,其年销量是丰田汽车的三倍多。

全国销量前十名中,只有奇瑞是国产车,一年销量73.1万辆。

本田、日产8个月后退市:中国汽车,要做哪些准备?__本田、日产8个月后退市:中国汽车,要做哪些准备?

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一年销量仅为7.48万辆。

但在这样的市场上,中国车企只用了10年的时间,就打动了各大合资车厂。

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55.63万辆。

2018年,销量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售出98.5万辆汽车。

到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2018年的3.5倍。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激动的时刻还没有到来。

2021年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以每年300万辆以上的增速增长,到2023年销量将达到949.5万辆。

国产新能源汽车如飓风般席卷,重新夺回了中国市场的主动权,也让世界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更让国外汽车巨头担心的是,中国车企在把握新能源大趋势上,这是他们最大的短板。

数据显示,丰田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仅10.4万辆,几乎没有存在感。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日本车企输给了中国人。

2023年东京国际车展期间,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日本车面对中国车“必须赢”。

但事实上,即使中国车企相互较劲,日本车企的倒闭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中国企业。

因为日系车在新能源方面失败了,其国内的影响因素才是真正的障碍。

2、日系车的崩盘该怪谁?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日本工业受到严重打击,经济指数下降约20%。

因此,早在1977年,日本就提出了制造电动汽车的计划,以打破能源差距。

当时,这是对技术无人区的探索。

不过,经过不懈的努力,日本终于在1991年实现了锂电池的技术突破,到2000年,日本锂电池的整体销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的93%。

但让日本没想到的是,在制造出电池之后,他们又被另一个大bug拦住了。

那就是:缺乏力量。

日本作为资源稀缺的岛国,每年95%以上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依赖进口。电能的短缺不足以满足制造业的需要,也没有剩余留给电动汽车。

日本也不是没有想办法。

2009年,日本发布“可再生能源全额购买制度(FIT)”,提倡日本普通居民安装光伏设备,多余的电力可以出售给电力公司。

此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2年至2019年,日本太阳能发电容量从5.6GW增至49.5GW。

非住宅太阳能发电的比例也从2012年的16%上升到2019年的78%。

但可悲的是,2011年福岛核电站爆炸直接引发了电力短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日本核电比例从30%下降到10%,然后火电厂煤炭不足,导致全国范围内出现电力短缺。

此时日本家庭向电网出售电力,直接增加了相关企业的财务负担。在国家政策补贴不足的情况下,一大批光伏相关企业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纷纷破产。

面对电力危机,日本政府推出了下一个大动作:全民节约用电。

2022年,日本政府提出要求:政府机关、商业机构和家庭应在2022年底至2023年3月止期间节约用电。

一时间,日本地铁、电车上只有一半的灯亮着,商场的空调也运转不佳。

甚至为了提倡节能,日本的电价一度飙升至全球最高。三口之家每月的电费增加了6.3万日元,换算下来就是3000多元。

但节省用电只能提供短期缓解。

由于电力系统薄弱,且没有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辅助调节,日本发电能力到2023年已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

更神奇的是,日本用电困难是政治因素造成的。

由于关东和关西之间的政治差距,日本仍然在关西使用60HZ频率电网,在关东使用50HZ频率电网。它是世界上唯一在用电量方面要求“一国两制”的国家。

因此,用丰田章男等汽车大亨的话说,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不环保、不经济”的低级技术。

不仅如此,如果日本发起新能源革命,整个行业将得到极大的革新。届时,日本汽车行业552万就业人员将面临失业风险。

数以百万计的工人靠温饱吃饭,所以继续生产油车就成为了更划算的战略选择。

因此,日本各界将新能源汽车产业遇到的困难合理化为“创新者的困境”。

但这只是汽车巨头拒绝创新的幌子。

因为由于过度的精益管理、终身雇佣等多重buff的叠加,日本企业组织机构臃肿,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3. 丰田秘密获胜

目前全球汽车市场中,排名前两位的是日本丰田和德国大众。

从销量来看,丰田获胜;根据营收排名,大众汽车排名第一。

其他车企只能从第二梯队退到后面。

所以其实能够对丰田造成威胁的力量就是现在的德国大众和未来的中国新能源车企。

但无论是哪一方,目前都很难将丰田拉下神坛。

丰田的胜算首先来自于其在多个主要市场的动态布局。

我们先看一下整体情况。

丰田最稳定的两个市场是美国,过去五年年销量保持在210万至250万辆之间;日本自2017年以来年销量维持在155万辆左右。

_本田、日产8个月后退市:中国汽车,要做哪些准备?_本田、日产8个月后退市:中国汽车,要做哪些准备?

日本丰田汽车在美国汽车忠诚度排名中名列第一

中国是丰田近十年来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

2013年,丰田在华销量仅为91.75万辆,但到2021年已达到194.4万辆,远超日本销量。

在这些市场中,丰田一直保持着动态监管。

例如,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增长自2013年以来就已经放缓,2016年销量甚至下降了2%左右。

为此,丰田加大力度拓展中国市场,连续九年销量创历史新高,2018年至2020年保持10%左右的年增长率。

近三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阻碍了丰田在华销量。其再次调整策略,加大美国市场销量。 2023年将向美国销售汽车224.84万辆,同比增长约6%。

单看丰田的策略,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意外的地方,那么我们来和大众对比一下。

首先是基础知识。与丰田不同,德国大众汽车有很多市场可供选择。

近十年来,大众汽车在欧美的年销量均未超过百万辆,而其最畅销的市场是中国。

不仅如此,在中国,大众销量常年击败丰田。 2017年销量418万辆,是丰田的三倍多。

但由于缺乏其他大市场,当中国市场销量疲软时,大众汽车的全球销量将难以为继。

例如,2023年,大众汽车在华销量下降至323.6万辆,比2019年高点减少近100万辆,其全球销量也比2019年减少173万辆,没有任何调控空间。

除了市场监管之外,丰田更大的优势还在于产品本身的可靠性。

其中,最为粗犷的丰田越野普拉多,被车主调侃:“一车传三代,即使有人死了,车还在。”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背后的供应链。

例如,全球第五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日本电装和以变速箱闻名的爱信精机都是丰田控股公司。

其中,日本电装原隶属于丰田汽车。它在战争期间独立,并在丰田巨额订单的支持下成长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幕后英雄。

虽然爱信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变速箱,德国大众、美国通用以及很多中国车企都是爱信的客户,但丰田却可以从爱信那里得到最精准的调校,拥有更顺畅的驾驶体验。

可见,即使在全球新能源趋势下,丰田依然有实力担当油车市场最后的把关人。

当然,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保住美国市场。

丰田有能力在短期内做到这一点。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是相当困难的。

短期利益首先体现在美国的关税壁垒上。

今年9月27日,美国正式提出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关税税率提高至100%。

特朗普连任美国总统后,提出对日本“征收10%至20%的关税”。虽然较之前的2.5%有所增长,但仍远低于中国。

这背后,是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大规模资本渗透。

例如,美国资本机构“贝莱德”在丰田汽车的持股比例为7.38%,比日本最大财阀之一的三井住友信托高出1.09%。

日本也没有闲着。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日本对美国的海外直接投资(FDI)余额将为7833亿美元。

日本的这些投资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美国解决了就业问题。

利益的捆绑让日本汽车能够在短期内享受美国市场。

但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势必取代汽油车,留给丰田的时间不多了。

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掌握多项核心技术。

比如,被美国科技公司Paice垄断20多年的混合动力技术,2019年在中国解除了专利保护,让中国车企拥有了自己的混合动力汽车。

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攻关,中国车企早已摆脱对特斯拉开源技术的依赖,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

仅这两项就足以让盘踞美国市场的日本同行看到未来竞争的残酷。

如果丰田想要继续繁荣,转型势在必行。

4、中国车企最应该做什么?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崛起,实际上是抓住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国家积极实施低碳政策,汽车新能源趋势日益明显。

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基础设施雄厚、电价低廉的基本条件,为新能源汽车提前铺平了道路。

因此,当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提高,汽车保有量和驾驶员数量逐年增加时,新能源汽车也会相应上涨。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总销量约为3009.4万辆,超过美国、印度、日本销量总和。

在毫不犹豫的价格竞争中,中国新能源产业经历了几轮优胜劣汰。

出海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又一主题。

在国外,还有更多的教训需要吸取,还有很多的变数需要学习应对。

首先是解决“卖”问题。

首先,在美国市场,低油价让美国人更加热衷于驾驶燃油动力汽车,甚至大排量皮卡车仍然是很多美国家庭的标配。

因此,美国新能源汽车需求何时开放仍存在诸多变数。

其次,欧洲多国目前对禁售燃油车的激进政策提出质疑。

例如,德国在欧盟达成《2035年欧洲禁止销售燃油汽车和小型卡车零排放协议》一个月后,与捷克、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一起反对欧盟2035年禁止销售燃料。汽车提案。

就在去年9月,英国首相苏纳克宣布推迟一系列重点环保计划。内政大臣布雷弗曼更为直接:“不能通过让英国人民破产来保护地球。”

本田、日产8个月后退市:中国汽车,要做哪些准备?_本田、日产8个月后退市:中国汽车,要做哪些准备?_

政策的变化让汽车市场陷入了传统汽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走钢丝。如何在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绝不能仅仅依靠国内的老办法。

第二,整合全球产业链。

日本汽车产业之所以强大,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高度成熟、稳定。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中国车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供应商仍存在相当难度。

当特斯拉为其第一辆汽车 Roadster 寻找电池时,它在全球范围内搜索了 300 多种电池,最终选择了索尼的 18650。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是车企整合产业链的重中之重。

但现在,全球顶尖的电池隔膜、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生产商都是日本企业。中国企业想要提高汽车性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供应链。

不仅有比亚迪这样能够自主研发电池的企业,还有为中国车企提供电池的大厂宁德时代,还有更多上游企业的支持。

第三,要具备跨文化服务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能源革命和智能驾驶需求的产物。

如今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普遍关注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车用发动机简陋的产品甚至被评论博主统称为“毛坯房”,缺乏竞争力。

但这只是中国市场的情况。世界各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不同,这需要中国车企做好研究、提供好服务。

当时,日本汽车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进入中国,销售适合中国国情的汽车,同时也帮助中国解决就业问题。

中国车企中,只有奇瑞在西班牙建有合资工厂。双方的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年产5万辆汽车的产能,并在2029年将这一数字增加到15万辆。

这使得奇瑞成为第一个在欧洲拥有整车生产基地的中国汽车品牌,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可行的借鉴。

未来,中国车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向跨国巨头学习是最快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