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案件盘点:恒大地产虚增收入超5600亿元

admin

打击资本市场金融欺诈是证券监管执法的重点。随着查处力度加大,2024年多起上市公司重大财务造假案件将浮出水面。

据《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5日,2024年以来已有约34家企业因虚增营业收入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虚增营业收入总额约6314亿元。

根据虚增营业收入排名,前十名企业均超过30亿元,前三名企业均超过100亿元。其中,恒大地产两年虚增收入超5600亿元,震惊市场。

《财经》梳理上述案例发现,收入确认不合理、虚构业务、空转第三方合作业务等是这些公司虚增收入的主要手段,公司高管甚至控股股东策划、参与财务欺诈,使此类金融机构能够虚增收入。欺诈行为更加隐秘,一些公司在被发现之前已经虚增了 13 年的收入。

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大严厉查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力度。调查范围从上市公司扩大到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刑事责任也得到加强。

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工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金融欺诈综合惩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全面惩治资本市场金融诈骗为重点,将全面惩治金融诈骗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配合者以及专业配合诈骗的职业犯罪团伙,坚决打破诈骗“生态圈”。

《意见》指出,要强化行政问责威慑力,强化刑事问责,健全民事问责支撑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问责力度。

2024年上半年,证监会将打击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列为执法重点。共查处相关案件192件,同比增长25%;共有283名责任人(户)受到处罚,同比增加约33%。 %;罚款、没收金额超过47亿元,同比增长约6倍;因犯罪被移送230人(家属),同比增加238%。

《财经》根据监管机构2024年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对今年查处的财务造假案件进行梳理,按照虚增收入金额排名前十。从低到高的顺序如下:

第十名:ST光武(600603.SH),虚增营收:32亿元

广汇物流(现“ST广物”)于2016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主营业务由原来的铅锌矿采选业转变为物流园区运营及其衍生业务等现代物流产业链。

2021年,广汇物流营业收入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均下降20%以上,公司业绩承压。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归属母公司净利润降幅收窄。

_今年财务造假公司_2018财务造假的公司

公司业绩的提升源于财务造假。监管发现,广汇物流通过伪造交货单据等方式提前确认房地产业务收入,虚增收入、成本和利润。

2022年,广汇物流夸大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8.94亿元和6.22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50%和70%以上。 2023年上半年,公司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65亿元和0.56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9.23%和15.98%。

公司高管集体参与财务造假。 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时任广汇物流董事长杨铁军组织安排实施伪造配送物资等诈骗活动;自2022年8月起担任该公司董事长的赵强知道,公司将提前确认2022年房地产业务收入,参与涉及房地产项目的付款审批。该公司时任总经理、财务总监、副总经理均参与涉案房地产项目的付款审批。

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对广汇物流给予警告、罚款500万元;杨铁军被罚款250万元,并被禁止进入证券市场五年。

第九位:新海推(002089.SZ),虚增营收:37亿元

2024年2月,鑫海推(原名:鑫海易)正式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鑫海推参与专网通信虚假自流通业务,连续六年实施财务造假,累计虚增销售收入37亿元。公司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实际上应该为负。 2019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也应该为负数,这将涉及重大违规强制退市。

随后,公司股票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并于2024年4月18日摘牌。本案是2024年第一起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案件。

2014年,新海易实控人、董事长张宜斌与专网通信实际控制人隋某利等人成立新海易信息、新海易电子两家公司。该公司虽然冠以辛海怡的名字,但实际控制人是隋某利。

专网通信产品的虚假生产加工、购销、上下游、产品认定、合同签订等均由隋某利控制,相关业务构成虚假销售循环。尽管鑫海易与鑫海易电子签订了相应的购销合同,但尚不清楚合同中列出的产品是否具有真实用途,且向外界披露的销售硬件产品的主营业务存在虚假记录。

2014年至2019年8月31日,新海易通过设立子公司直接参与隋某利主导的专网通信虚假自流通业务。 2019年9月,新海逸电子不再纳入新海逸合并报表范围后,新海逸通过确认新海逸电子专网通讯自流通虚假业务投资收益,虚增2019年利润。

作为时任新海翼董事长兼总裁的张宜斌决定引入专网通信业务。他了解到,隋某控制专网通信业务,自2015年底以来,未针对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异常迹象采取任何措施。证监会决定给予张宜斌警告,处以200万罚款人民币,并禁止其进入证券市场十年。

第八位:航天动力(600343.SH),虚增营收:38亿元

航天动力于2003年上市,以航天及军用流体技术(包括液体和气体)和惯性导航技术为核心技术,从事泵、泵系统、和液压传动系统,以及工程项目承包。

今年财务造假公司_2018财务造假的公司_

2024年3月25日收盘后,航天动力披露,已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经调查,为迅速扭转业绩下滑趋势,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满足股东考核要求,经总经理办公会决定,航天动力于2016年以交易方式参与随天利专网通信业务。办公室会议。

2016年至2020年,航天动力及其子公司开展的智能数据模块业务属于随天力专网通信自循环业务的一部分。与隋天利合作期间,所有涉及航天动力业务的客户和供应商均由隋天利及其相关人员指定。相关交易合同由隋天利及其相关人员提供。交易价格、数量等合同要素主要由隋天利提供。当事人认定交易标的本质上是通信设备,不具有实际的第三方市场或使用价值。除融资贸易外,航天动力实际上是本次交易的资金渠道方。

中国证监会认定,航天动力开展的专网通信贸易业务相关交易不实,不具备业务实质。航天动力虚增收入和利润,导致2016年至2020年年报出现虚假记载。近五年累计虚增收入38.02亿元,虚增利润7213.34万元。

根据处罚决定书,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共被罚款1180万元,并对公司主要决策人、时任总经理郭新峰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第七名:ST中泰(002092.SZ),虚增营收:42亿元

中泰化工(现“ST中泰”)是一家来自新疆的国有化工企业。其前身为新疆烧碱厂。 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拥有氯碱化工和粘胶纺织两大主营业务。中泰化工的控股股东是西北综合性化工巨头中泰集团。公司2022年首次入选《财富》世界500强。

2024年5月20日,中泰化学披露了新疆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原因包括虚增收入和成本、未及时披露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情况、违反债券信息披露等三个方面。

中泰集团非法占用中泰化工资金,主要是2021年至2022年期间。当时,中泰化工及其子公司以垫付名义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公司与中泰集团及其关联方发生非经营性资金关联交易。货款、退货货款、代收代付运费等,合计发生金额77.18亿元。

除了资金占用问题,中泰化工还在年报中做了虚假记载,这也与中泰集团有关。

为实现中泰集团设定的营业收入目标,中泰化工及其控制的多家子公司对不具有控制权或实际代理的业务按照总额法核算。 2022年虚增收入和成本总额为42.48亿元,分别占年报披露的营业收入总额和营业成本总额的7.60%和7.75%。

5月21日,中泰化工被交易所发布特别风险警示,并更名为ST中泰。

第六位:华讯退役(000687.SZ),虚增营收:43亿元

2015年上半年,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华讯方舟(现“华讯推”)主营业务由从事粘胶长丝等化纤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转变为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粘胶长丝等化纤产品。军用通信及配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大型综合性通信科技企业。当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亏损2.73亿元。

今年财务造假公司__2018财务造假的公司

上述资产置换后,华讯方舟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财务造假历程。 2024年2月,证监会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2015年至2020年,该公司虚构自组网络、雷达等业务,累计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合计约43.16亿元。 ,虚增收入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04%~83.14%。同期,公司虚增利润总额约11.17亿元,个别年度虚增利润总额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00%以上。

第三方参与配合诈骗是华讯财务诈骗的主要特征。智能自组网业务方面,公司委托隋某利实际控制的上海星地通生产硬件产品。硬件产品业务是以隋某利为核心的闲置自循环业务,但不存在实物转让。就雷达等业务而言,合同流、资金流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于。受控公司的业务不具有商业实质。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现有证据证明,华讯方舟董事长吴广生、时任华讯方舟副总经理袁某、隋某利在自组网业务中合谋实施诈骗行为,并与余某相互勾结。在雷达业务诈骗案中,吴广胜、袁某发挥了组织和决策作用,吴广胜对自组网业务诈骗案知情并组织。

2022年6月17日,华讯方舟股票从深圳证券交易所退市。

第五名:*ST中利(002309.SZ),虚增收入:80亿元

中利集团(现“*ST中利”)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2016年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80%以上。为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自当年起推出了包括生产、贸易在内的专网通信服务。当年,中利集团通过股权收购,控制了中利电子。

与第三方合作开展虚假业务是中利集团财务造假的主要特征。经调查发现,中利集团及其子公司中利电子或上下游公司开展的专网通信业务由隋某利直接或间接控制,或上下游公司的专网通信业务受隋某利直接控制。中利集团和中利电子属于隋某专网通信虚假自流通业务,并承担欠款预付款方的角色。

2019年初,中利电子专网通信业务应收账款出现困难时,时任中利集团董事长、实际控制人王柏兴主动与隋某利协商,隋某利将支付部分应收账款。余额先让中力电子偿还到期的融资贷款,然后通过签订新的采购合同向银行续贷,以维持业务运营和资金周转。

2016年至2020年,中利集团虚增营业收入总额约79.58亿元,虚增利润总额约16.79亿元。

2024年12月11日,中利集团获苏州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公司进入重整计划实施阶段。

此外,因未按照责令改正要求在六个月内收回占用资金18.05亿元,中利集团股票自2024年11月11日开市起停牌,停牌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

第四位:ST金刚(600190.SH),虚增营收:86亿元

2024年11月,锦州港(现“ST金港”)披露,已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锦州港因2018年至2021年连续四年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处罚。

_2018财务造假的公司_今年财务造假公司

本案的主要特点是有第三人参与配合诈骗。经查,锦州港为增加收入和利润、满足银行贷款需求,与大连和景贸易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开展不具有商业实质的贸易业务,累计虚增营业收入86.24亿元,累计虚增利润17.9亿元。十亿。

中国证监会决定责令锦州港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800万元罚款。公司时任董事长徐健、时任副董事长、总经理刘辉作为锦州港前述违法信息披露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警告、罚款400万元,并处以十万元以下罚款。年。市场准入禁令措施。

该公司时任董事包陈钦、时任财务总监李挺、时任副总经理宁洪鹏、时任副总经理曹成等因锦州港前述违法信息披露行为直接责任人员也各被罚款100万元。罚款200万元左右。

ST金刚公告称,上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因涉嫌非法泄露重要信息,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部分人已取保候审。

12月18日晚间,ST金刚公告称,经自查,公司原法定代表人、行长刘辉超越职权,未经审查和同意,以公司名义与广发银行大连分行签署《资产管理协议》。由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策。 《股权收购协议》及与抚顺银行开发区支行签订《担保合同》,导致公司违规对外担保余额合计约4.8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的7.11% 。

第三位:ST舜天(600287.SH),虚增营收:103亿元

江苏舜天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8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出现亏损,业绩承压。 2009年起,公司与隋某利洽谈发展专网通信业务,即隋某利组织的自循环业务,内部称为江苏舜天通信设备内贸业务。

经查,江苏舜天参与的隋某利主导的专网通信业务,本质上是合同、资金、票据流转形成闭环的虚假自循环业务。江苏舜天对隋主导的专网通信业务进行垫资(小部分业务作为渠道),不承担产品风险,根据垫资规模和期限获取利润。

江苏舜天与第三方合作实施财务造假长达13年,这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多见。 2009年至2021年,江苏舜天通过参与通信设备内贸虚假自流通业务,共虚增营业收入103.33亿元,虚增营业成本93.99亿元,虚增利润总额9.34亿元。元。其中,公司七份年报中,虚增利润总额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比例超过50%,个别年份这一数字甚至超过100%。

时任江苏舜天董事、总经理、董事长高松知道通信设备业务是隋某利安排的,上下游企业是隋某利指定的,向隋某利索要货款。当隋某利资金链断裂、江苏顺天面临应收账款逾期风险时,高松在收回余款后立即主动安排新业务,帮助隋某利渡过危机。

公告称,江苏舜天被责令改正,并罚款1000万元;高颂被罚款150万元,并被禁入证券市场三年。

第二名:*ST宏图(已退市,600122.SH),虚增营收:120亿元

宏图高科(现“*ST宏图”,已退市)主营业务涉及3C零售连锁、金融服务等业务,2016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增长。根据公司规划,公司2017年计划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5.4亿元。

今年财务造假公司__2018财务造假的公司

为了完成业绩规划,宏图高科利用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通过虚构业务来虚增收入。证监会2024年3月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时任宏图高科控股股东三胞集团董事长、宏图高科实际控制人袁亚非等多人,在调查的早期阶段,所有人都承认并证实了彼此的证词。国家集团最高决策机构总裁办公会议讨论,宏图高新财务部作出决定,解决宏图高新实际业绩与业绩差距问题方案确定后,三胞集团高级副总裁谭家民安排宏图高新时任财务总监宋荣融及宏图高新全资子公司宏图三胞财务总监刘正虎等人具体落实。

经查,2017年至2018年,宏图高科通过宏图三动力及其32家子公司、3家分公司,与三胞集团安排设立、借用、控制南京龙云计算机,由宏图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管理。企业捏造购销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

其中,2017年,宏图三宝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74.18亿元和5.16亿元,分别占宏图高科当期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38.98%和72.21%。 2018年,宏图高科虚增的营收和利润总额分别为45.82亿元和2.93亿元,分别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32.69%和13.85%。

2023年6月26日,宏图高科股票终止上市。

第一名:恒大地产,虚增营收:5641亿元

2024年,恒大地产被曝两年内虚增营收超5600亿元,震惊市场。

恒大地产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实施财务造假。其中,2019年虚增收入和利润分别为2139.89亿元和407.22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50.14%和63.31%; 2020年虚增收入和利润分别为3501.57亿元和512.89亿元。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78.54%和86.88%。

公司管理层集体参与是恒大地产上述财务造假的主要特征。时任恒大地产董事长的许家印全面管理恒大地产各项业务,并指使其他人员虚假夸大恒大地产年报业绩。其是2019年、2020年年报虚假记载的直接责任人。同时,其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指挥实施上述违法行为。

此外,时任中国恒大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夏海钧实际协调管理恒大地产日常经营事务,并组织安排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时任中国恒大集团财务总监潘大荣实际负责恒大地产财务审计,组织协调年报财务造假工作;时任恒大地产财务中心副总裁、总经理、时任恒大汽车副总裁的潘汉灵担任恒大地产运营中心负责人,参与实施2019年财务造假相关工作。

此外,恒大地产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共发行5期债券,总发行规模约208亿元。公司在上述债券发行过程中公告的发行文件中,引用2019年、2020年年报相关数据存在虚假记载,造成欺诈发行。

恒大地产也未能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最终,证监会决定责令恒大地产改正,并处以41.75亿元罚款;许家印被警告、罚款4700万元,并终身禁止进入证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