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清晨的光线似乎是这里最热闹的,等待着熟悉的身影早早出现。八点前,冉光辉拖着一辆小车,拎着一根棍子,准时到达了市场。在朝天门工作了近40年,当年的“棒棒哥”如今已成为商家最常称呼的“冉老爷子”、“冉师傅”。
冉光辉正拎着货物上楼
上午要运输的两包货物重达200多公斤。冉光辉没有拿棍子,也没有拉车。不到一分钟,他就用绳子把货物绑得紧紧的。他右手提起包裹,左手轻轻托起。他右臂一抬起,拳头轻轻一转,厚厚的包裹就稳稳的落在了他的肩膀上。看了一眼货物,计算了一下距离,他还是觉得拎着包裹走楼梯会更快一些。
冉光辉正在转运货物
吹去糠,见稻谷,就平安了。 “棒棒”一天赚多少就能赚多少。这是让冉光辉最兴奋的事情。 “80年代,村里的手艺人一天能挣一两块钱,我一天能挣十、二十块钱。”当他拿起棍子时,他已经22岁了。这时,满载货物的船只抵达朝天门码头。重庆的山里有一座城,城就是一座山。似乎总是有无尽的台阶和斜坡需要攀爬。多年来,大量货物被从船上吊起。这是数以万计的重庆“棒棒”,背着行囊进城。
冉光辉正在整理货物
肩上背着沉甸甸的包裹,冉光辉的背自然地弯成了弓形。他唯一能看得清楚的就是前面的台阶,他走得平静从容。再过几个月,冉光辉就60岁了,一百多斤的东西对他来说依然不算什么。冉光辉最辉煌的纪录是八年前的一个雨天,当时他一次搬运了470公斤的货物。
冉光辉背着一个超大包裹
冉光辉24岁结婚,大女儿出生后,他的工作越来越努力。 “当一块燧石落在脚背上时,你就会知道它是热的。”这是家里的老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老话,但在抱着女儿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了。凌晨三点出门,晚上九点后完成最后一份订单是很常见的。
冉光辉和儿子
当时,“棒棒”们都聚居在重庆,大同铺住了几十人。大家给它起名叫“棒棒屋”。他白天赚的钱往往就是一两块钱一堆。冉光辉把钱塞进一个小布袋里,用绳子绑在腰带上,然后塞进裤子里。他拉紧了腰带,确保它不会丢失。晚上进“棒棒房”之前,他会在路灯下从布袋里拿出钱,一一数。睡觉时,布袋放在枕头下。用冉光辉的话说,那些日子,他每天晚上都睡得很香。
冉光辉一家曾经租住的棚户区
刚结婚时,冉光辉独自一人在重庆,妻子曲广芳则带着孩子在家乡。冉光辉每次回家,都会把一叠钱叠得整整齐齐地递给妻子。他脸上挂着笑容,低声说道:“这些天我赚的钱多了,别的就不多说了。” 2010年,曲广芳带着三个孩子来到重庆。她第一次看到丈夫拎着包裹是在报纸上。 “我背着一袋货物,上半身光着,背上全是汗。”曲广芳感觉鼻子和眼睛都酸痛。
冉光辉卸下的货箱上沾满了他的汗水。
给冉光辉拍照的人是一名大学生,名叫徐康平。照片中,冉光辉脱下衬衫,系在腰带上。他左手紧紧抓住头顶的绿色袋子,右手抱着3岁的儿子。那天,父子俩正准备走下朝天门的长楼梯。 “肩上扛着家庭,手里握着未来”,登在报纸上的“棒棒”父子立刻感动了很多人。
网友评价照片中的冉光辉“肩上扛着家人,手里握着未来”。
冉光辉成为了朝天门的明星“棒棒”。总是有人来和他合影,还会拦住他问:你是报纸上的“棒棒”吗?冉光辉并不觉得自己和其他“棒棒”有什么不同。除了更受客户信任之外,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有出去带货才能赚钱。
冉光辉在出租屋里给儿子做饭
工作了一上午,冉光辉终于可以吃午饭了,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米饭是老婆前一天晚上提前做好的,里面有米粉蒸肉、牛筋、西红柿炒鸡蛋,还有一些炒菜。冉光辉用商家的微波炉加热完饭盒后,找到一家熟悉的面馆坐下。面馆老板端了一碗热汤过来,让冉光辉快点吃。
冉光辉的午餐
在妻子的印象中,冉光辉从来没有向她提起过累。背了一天包,背常常红,她偷偷地哭;即使是隆冬,她也得脱掉衣服背包,冻伤、伤口裂开时,她一边抹药一边擦眼泪。冉光辉仍会笑着安慰她,说伤势到了春天就会痊愈。妻子指着冉光辉的手,一脸心疼。十个手指全部变形。冉光辉依然笑着安慰妻子:“伟大的手都是这样的。”
冉光辉双手的多个关节已经变形、弯曲。
我不知道我流了多少汗,背了多少包,爬了多少次楼梯到朝天门。冉光辉记得很清楚的是,2017年夏天,他在重庆解放碑买了一套房子。 60多平米的二手房。八年时间,一家五口从大同铺搬到了8平米的出租屋,再从20多平米的出租屋搬到了自己的家。那天一家人吃的芝麻汤圆的香甜甜甜的味道,让我的妻子曲广芳至今难忘。
冉光辉正在选购商品
那一年,冉光辉的儿子冉俊超10岁。他在柔软的沙发上跳来跳去,尽情地表达着孩子的快乐。长大后他才明白,新家也是父亲送给母亲的一段无言的浪漫。
2017年夏天,冉光辉和刚搬进新家的儿子冉俊超一起看电视
冉光辉手中的棍子已经被汗水浸成了褐色。当他拿起一个大包裹时,第一根竹棍断了。第二次持续时间最短。他手里的这个,是最耐用的。不过从2015年开始就越来越少了。偶尔有买家开车过来提货,或者在地铁站等提货,冉光辉就会用棍子捡起来然后送货。 。
冉光辉用卡车送货
冉光辉还是那么努力,能把多个包裹绑得又紧又正。商人王旭升与冉师傅打交道多年。他说,大家都愿意向他求助,不仅因为他勤奋、勤奋,还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老然总是让人无忧无虑。
冉光辉驾驶的电动卡车一次最多可运输1吨
14年来,为冉光辉父子拍照的许康平每年都来重庆,每次都是在朝天门同一个位置拍摄冉光辉父子的照片。他说,光是看着冉师傅那幸福的脸,他就觉得没有什么困难是他克服不了的。
2024年11月,冉光辉、冉俊超父子重回家乡。
浩浩荡荡的“棒棒军”现在在重庆只剩下千余人了。冉光辉也尝试过网上卖货、送外卖,但尝试了一次之后,他还是舍不得用自己习惯的棒棒。两个女儿都已经结婚了,儿子告诉他,以后要努力工作,给家人买一套更大的房子。他听了很高兴。当了30多年的“棒棒”,冉光辉始终相信,无论背上的货物有多重,只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他总会离目的地更近一步。
制作人丨高岩
策划丨沉静文成霞冯慧玲
记者丨冯慧玲 夏思伟
视频导演丨杨家富
视频拍摄丨快乐张云绮
视频片段丨安瑞
视频包装丨刘普飞、王海涵
新媒体编辑丨蔚然
本文照片由徐康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