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习惯吃白米饭、白馒头、面条。他们也不时挑食,不想吃这样的“粗粮”。殊不知,就在四十、五十年前,人们还在用野菜、五谷杂粮充饥。
早期,人多地薄,粮食不够吃,人们就尽量攒钱,以支撑来年的丰收季节。煮的时候,只要有能用的东西就可以放进锅里。小米、高粱面、土豆、红薯、黄豆、野菜等都可以一起煮。这样煮出来的粥就不会映出人的影子,看起来还挺浓稠的。主要是主食尽量少用——如果面缸里没有主食,家里人肯定会慌。
我们豫西北地区一年种两种作物,一种是小麦,一种是玉米。玉米属于粗粮,产量比小麦高,自然就成了家乡人民饭桌上的主角。现在流行的新鲜玉米,就是把新鲜的玉米棒子煮熟,直接吃。然而,在过去,人们需要的是食物,而食物必须能够长期储存。因此,玉米采摘后,晒干脱粒,放在谷仓里,慢慢吃。与煮玉米棒不同,它的保质期非常长。吃了两根,肚子还是空的。
一般来说,家乡人把玉米加工成玉米渣和玉米粉。玉米渣可熬成浓汤,或与小米、高粱、南瓜等混合制成干饭。玉米粉多用来煮粥,当地称为“泥”。家乡早餐和晚餐的“标配菜”——蒸菜汤中的“汤”指的就是“稀里糊涂”。北方人爱吃面条、包子,也可以用玉米粉来做。与小麦粉相比,玉米粉质地粗糙,但与其他粗粮或野菜相比,玉米粉显然更能满足肠胃的需要。
我出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那时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基本上已经丰衣足食了。饥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奶奶负责家里的伙食,饥饿的记忆刻在她的骨头里。她坚信“家里有饭吃,心里没有慌”。做饭时,奶奶还是按照她的老习惯,尽量少吃面粉,这样面缸永远是满的,这样就有安全感和成就感。于是,玉米粉就成了我们家的主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吃过各种各样的玉米制成的食物,我与玉米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奶奶经常把玉米粉和她在地里挖的花生、黄豆、野菜混合起来,蒸成馒头。刚出炉的馒头有玉米的甜味和野菜的清香。咀嚼时,唇齿间迸发出花生和黄豆的清香。味道还不错。奶奶见我们愿意吃,就自豪地告诉我们,以前很多人连这种馒头都吃不到,花生、黄豆也很少见。看电视剧的时候,奶奶指着电视上武大郎卖的烧饼说,烧饼其实就是各种五谷杂粮做的蒸糕,没有我们包子好吃。然而,窝窝头并不像奶奶说的那么完美。冷却后会变得坚硬如石,咀嚼后残留在嘴里,味道会很不好。于是,奶奶把馒头撕成碎片,泡在“糊”里。玉米馒头配上玉米粥,算是原汁原味的汤了。
如果和“木豆”、“水糕”一起煮,那就更美味了。将玉米粉与开水混合成面团,分成小块,擀开,加入糖,然后将面团拍平,就成了“水糕”。煮“糊”的时候,把“水糕”放进去一起煮。煮熟后会变得软糯。玉米粉的淡淡甜味和白糖的浓郁甜味在口中融化,让人瞬间感受到。难以言表的喜悦和幸福。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甜点”。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五谷杂粮一下子成为人们餐桌上流行的绿色健康食品。这让从小就习惯吃粗粮的我感到自豪。在寒冷的冬日,煮一锅清淡的玉米面片,只加入少量的调味料和菠菜等配菜。热腾腾的汤面带出了蒜苗和香菜的味道。吃一碗,满足的不仅仅是胃。
《光明日报》(2025年1月10日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