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合作。这就要求各地加强产业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不同,产业互补性强。这是产业合作的基础。例如,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工业体系,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两者显然是互补的。通过产业协作,东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化自身产业链、供应链,提高产业附加值;西部地区可以利用东部地区的市场平台和技术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达到产业合作和对接的目的。
近年来,各地围绕提升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完善劳务合作等开展全方位合作,促进了区域协调,激活了发展动能,聚集了创新动能。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不足。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能力不足,影响产业落地和发展;一些企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此外,人才短缺也是制约中西部地区产业协同的重要因素。深化区域间产业协作,必须从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入手。
立足区域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促进经济优势互补。只有在“一盘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考虑一处地方在国家整体发展趋势中的优势,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为此,东、中、西部、东北地区要以重大战略为引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搞清楚哪些资源“别人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有”并立足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功能定位,发展优势产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的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势互补不同地区在更高水平上共同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营造有利于产业协同的制度体系和市场环境。产业链整体布局通常呈现出明显的跨区域特征。只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利用统一市场集聚资源、激发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实现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灵活配置。区域内土地、数据等要素,以及市场设施的高标准互联互通和市场监管的公平统一协调,可以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增强市场配置资源和刺激的能力。创新。效率。
创新协作方式,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特别是主要生产力布局优化,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内的高效配置,推动区域间产业协同和转型升级不断推进。近年来,“东数据西计算”工程将大量算力需求从东部地区引导到西部地区,让数据要素跨地区流动,优化数据中心布局,促进双赢。赢得东西方合作。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东中西部、东北地区可以携手并进,共同努力,把产业“梯度”转化为发展“势能”,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我们要把产业协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握区域差异,用好优势互补的辩证法,既弥补各自的不足缺点,但也可以打造共同的优势。东、中、西部、东北地区一定能够协调一致、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