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至2025年的门槛上,“5”这个数字对于上海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开启了新的一年,标志着新的高度。
5万亿。上海市市长龚正在元旦致辞中表示,预计2024年全市GDP将达到5万亿元的新水平。
5000万。 2024年12月22日,上海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成为全球首个突破500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码头。
2024年,上海港顺利完成第5000万标箱装卸。上港集团供图
“五个中心”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从三个中心、四个中心到五个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上海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使命,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越受青睐。从浦江出发,破千浪。数字见证发展,两个举世闻名的“5”成为“五个中心”含金量的有力佐证。
站在新的高度,上海于1月14日正式进入2025年两会时间,一批法案提案汇聚民意智慧,引领“五个中心”建设,续写“两个中心”的故事。 5”。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步伐仍在继续,“十五五”规划中的“五个中心”也备受关注。
这是巨港,也是一艘巨轮。
2024年12月22日上午,在上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现场,通过桥式起重机远程操作,一个红色集装箱被AGV(全自动无人导引车)平稳地吊起,精准吊装。运送到远洋客轮的甲板上。
此刻,上海港2024年顺利完成5000万标箱装卸,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的纪录。上海港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突破5000万集装箱大关的集装箱码头。
今天的上海无疑是一个“巨港”。数据显示,上海港拥有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港口连通性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连续五年位居全球前三。
“港口”的意义在于迎接世界各地的人们进出,放眼世界,上海这个“巨型港口”配置资源的能力远不仅限于飞机和轮船。 2024年,上海港口贸易总额将继续位居全球城市之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即将落成。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进一步打造全国首个丝绸之路电子商务合作试验区、全国首例特殊涉外海事临时仲裁在上海裁决……
“五个中心”均名为“国际”。 2024年,上海将聚焦主攻方向,推动城市能源水平不断提升,在全球格局中日益凸显清晰定位。截至2024年12月上旬,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7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1000家。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新华社摄
12月31日,告别2024年的最后一天,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开始试生产。预计今年年初正式量产。这是特斯拉在美国以外的第一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终于在新的一年在上海这个“巨型港口”起航。
破纪录的“5000万”巨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展现全球资源配置的“中国力量”,让上海在日新月异的世界贸易格局中站稳脚跟。
“5000万”之后的“5万亿”就像一声响亮的汽笛——上海不仅是举足轻重的“飞马港”,而且本身也是一艘“巨轮”。
陆家嘴金融中心 资料图
2024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500万亿元。前三季度,全市三大主导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其中集成电路增速达到20.8%。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究不断加快,上海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蓬勃发展、日益强大。
生物医药方面,2024年上海将有7个一类新药和15个三类医疗器械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创新药物和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全国领先。
模具速度空间。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工智能产业也在加速发展。 “模特极速空间”上线一年多来,这个全国首个大型模特生态社区,目前已经汇聚了255家大型模特企业、34家注册大型模特、100多家投资机构,开展了近300个生态活动。
2024年第一天,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首航商业航行,目前接待旅客超过30万人次。 2024年12月,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载客量突破100万人次。
今年,上海见证了大型邮轮、大型飞机的突破和发展。因为它们是“巨轮”,可以上天,也可以入海;因为它们是“巨型港口”,所以它们可以远航世界各地。
“艾达魔城”号游轮。视觉中国 资料图
她在人群中是独一无二的,更是美丽的。
依然聚焦5000万标箱的吊装现场,不可忽视的就是后台的自动化码头和全自动无人导引车。
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上海港洋山四期是全球最大、最智能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2017年建成以来,航站楼不断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数据显示,目前码头设备平均运行效率比刚开业时提高了30%以上。与传统码头相比,洋山四期人员数量减少70%,综合效率提升30%,人均劳动生产率是传统码头的213%。
科技创新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数字信息化正在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显然,航运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赋能。
2024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截至目前,上海已聚集国家重大技术平台8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4万家,有效发明专利24.14万件;在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100强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居全球第五。 2024年6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上海主导或完成的成果共有49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8.7%。
一年来,上海出台了多项与低空经济相关的政策文件,启动了上海低空经济特色园区建设,并成立了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24年11月6日完成上海首例脑机接口产品临床试验植入。一个月后,患者能够举起杯子喝水。 2024年12月16日,位于临港新区的致远机器人宣布“开始通用机器人商业化量产”。
2024年,患者在华山医院接受了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植入手术。 “上海科技”微信公众号图片
未来已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向未来产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与其他四个中心的建设一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虽然只完成了短短十年,但已经形成了制高点。
事实上,“五个中心”建设密不可分。它们每一个都能达到独特的效果,但又彼此紧密相连,更加美丽。上海市十二届六次全会指出,规划要立足战略全局,着力加强“五个中心”联动。推动功能枢纽平台连接更多主体,丰富多种功能,不断增强要素配置和服务能力。
无人自动化码头以先进技术和新生产力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同样,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设也为航运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肥沃的土壤。贸易中心建设与航运中心密切相关。 。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是如此。新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赋能千行万业,都是相关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建设又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基础、配置资源、便利流通。金融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2024年,金融“五大文章”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科技金融占据首要地位。在上海,各类产业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千亿、百亿赋能科技创新发展。
2024年7月,上海三只龙头产业母基金正式出炉,总规模达1000亿元。 9月,上海设立首支百亿级未来产业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由上海市政府全额出资。基金期限最长15年,根据情况可延长3年。 12月,上海提出用好100亿元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并购基金,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
联动发展是“五个中心”建设必须抓住的核心。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张忠伟曾在研讨会上表示,“五个中心”建设面临“强化联系、强化政策源头、强化联动、强化带动。”其中,“加强联动”不仅是指加强“五个中心”的功能联动,形成相互支撑、联动发展、握在拳头的“功能聚合体”,制度联动,满足新的优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需求。
这是巅峰,也是起点
故事再次回到洋山港。在突破5000万元大关的当天,上港集团哪吒科技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黄恒告诉记者:“洋山四期的成功,并不是上海港走上了智慧化之路。相反,探索的终点只是起点。”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也是如此。站在“5000万”、“5万亿”的高峰,年末年初谋划谋划,现在是未来的起点。 “用尽全力跳吧。”上海已经开始描绘未来新的蓝图。
2024年12月20日,上海印发《人工智能“塑造上海”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12月31日,《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塑造上海”的若干措施》 《上海航空物流枢纽能级》提出,到2025年上海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410万吨。今年1月10日,上海发布《 《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30年)》,到2027年实现高质量脑机控制,到2030年实现高质量脑机控制。
文件中的目标是未来要攀登的高峰。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提前计划,做出决定后采取行动。
一个月前,围绕“十五五”期间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专题研讨会召开。如何加快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如何进一步推进航运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提出一系列重点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五个中心”建设也进入新阶段。面临新问题。
在上海两会之际,站在新的起点上,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的“五个中心”建设也将在民意、情、心、智的汇聚中找到更多答案。
回顾2024年上海人大履职,上海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关于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例》《关于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条例》 ”,为“五个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两会期间,“五个中心”建设也是代表和委员们的重中之重。
市政协委员王云峰提交《关于试点投贷联动机制优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助力上海“双中心”建设的建议》金融与科技创新”,建议有关部门和监管部门探索创新机制,开展商业银行“贷款+对外直接投资”试点,畅通权证转让渠道,创新科技创新贷款模式等
“上海船舶登记流程和申请材料有待进一步优化,数据整合流程有待完善。”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关于优化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效率的建议》建议,上海简化申请材料要求,优化改革申请流程;出台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和法规,吸引更多船舶在上海注册;推动船舶登记数据综合平台建设。
上海政协委员申凯彦的提案重点关注大型模型产业。申凯彦在《关于推动大示范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上海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意见》中提出三点建议:打造全链条股权投资体系,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数据流通和跨区域合作,破解语料供应瓶颈;开展大模型技术和场景创新,打造标志性应用场景。
2025年是新的高峰,也是新的起点。上海两会将为“五个中心”建设的前进道路提供一个落脚点。展望未来,“巨港”将在更广阔的区域通行,“巨轮”将在更远的距离破浪。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五个中心”分开则“独特”,聚拢则“皆美”。
周欢设计
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