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利汽车(HK:00175)总销量达217.6万辆(含吉利、吉利银河、领克、极氪),同比增长3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88.8万辆,同比增长92%。
2025年,吉利汽车销量目标为271万辆,同比增长2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为150万辆。
2024年,吉利控股全球总销量将达到333.6万辆。除吉利集团旗下品牌外,沃尔沃和宝腾分别售出76.3万辆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35.2万辆)和15.2万辆汽车(主要在马来西亚销售)。
2024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中国车企将有6家:
比亚迪(427万辆)、上汽集团(401万辆)、吉利控股(334万辆)、一汽(320万辆)、长安(268万辆)和奇瑞(260万辆)。
其余数十家车企销量出现“断崖式”落后,除长城(123万辆)外,销量均远低于100万辆。
汽车制造是最典型的规模经济。销量低于50万辆的车企无法与销量超过250万辆的车企竞争。但电气化和智能化让前者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理想(50万台)、赛勒斯(43万台)和“新贵”小米(13万台)仍有机会。这三家公司不仅销售额大幅增长,而且财务状况也良好。
吉利控股有“坐到别人前面”的可能性,但前提是不再“做大事不牺牲自己的生命”,努力赶上新能源的“末班车”。
终于达到了销售目标
2017年,吉利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全年销量128万辆,同比增长41.6%,超额完成销售目标(110万辆)。
2018年销量突破150万辆,增速回落至17.3%。然而,销售目标(158万辆)并未实现。
2019年销量目标定为151万辆。没想到上半年销量仅为65万辆,同比下降15%。吉利将销量目标下调至136万辆。最终全年销量136.2万辆,同比下降9.3%。
2020年至2023年,吉利汽车连续三年未完成销量目标:2020年设定销售目标141万辆,完成132万辆; 2021年目标153万台,完成132.8万台; 2022年目标销量为165万台,实际销量为143万台。截至目前,吉利汽车已连续六年未能完成年初公布的销售目标。
2023年,吉利汽车的销量目标没有变化,依然是165万辆,最终将通过“破线”实现目标。
2024年的销量目标提高到190万辆,这个目标很容易实现:
Q1销量47.6万辆,同比增长49.5%;
Q2销量48万辆,同比增长33%; 2024年6月销量公布时,全年销量目标从190万辆提高到200万辆。
Q3销量53.4万辆,同比增长17%;
Q4销量68.7万辆,同比增长31.9%:
全年销量217.7万辆,同比增长32%,超额完成年度销售目标。
吉利连续两年实现销量目标,但仍持谨慎态度——2025年销量目标为271万辆,增长25%;其中吉利品牌销量目标为200万辆;姬氪销量目标为32万台;领克汽车的销售目标是3.9万辆。
燃油车企业新能源领跑者
2015年“蓝色吉利行动”正式宣布时,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0%”。
结果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1.3万辆,仅占总销量的8.3%; 2020年和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不升反降,分别为5.2%和6.2%。
2021年初,“蓝色吉利行动”进行修订,分为两个分项:
一是“聚焦节能汽车”,包括燃油、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综上所述,“在北京拿不到绿卡”;
二是“聚焦智能纯电动汽车”。
修订后的版本没有规定新能源汽车的比重目标。但从销量来看,其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35.4万辆,占比24.7%。
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46万辆,占比28%;
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88.8万辆,占比41%;其中,Q4销量为34.2万辆,占比50%。
在传统燃油车企业中,吉利成为向新能源转型的“排头兵”。 2024年,新能源汽车将占吉利产品的41%,其次是上汽(30.7%)、长安(27.4%)、长城(25.9%)、广汽(22.7%)……
2025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为150万辆,增长69%。以此计算,吉利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超过55%。
插件混合潜力
吉利新能源汽车产量虽不大,但“花样”却不少。主旨是“骑驴看歌本,步行看一看”: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8.3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6.13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2.08万辆,汽油混合动力车636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占比25%左右;
2022年,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将增至6.65万辆,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下降至18.8%;
2023年一季度,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将低于4800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到2024年第四季度,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将达到8.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36%。 2023年全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总销量达到15.3万辆(主要是领克产品),占比33%;
2024年Q1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下降至5.9万辆,占比41%; Q2销量创历史新高,达8.5万辆,占比49%;
2024年下半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占比再次开始下降,三季度和四季度占比分别为37%和28%。 2024年全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总销量将达到31.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35%。
当充电桩建设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时,换电被蔚来等车企视为重要解决方案,吉利也参与其中。 2024年,瑞兰股份将出售给关联方,暂时停止换电探索。
直到2021年,插电式混合动力仍不是吉利新能源战略的主攻方向,2023年将迎头赶上。但2024年,Q4插电式混合动力占比将一路下滑至28%。 “主攻”的地位依然不稳。
比亚迪很早就确立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的两轮驱动战略。 2024年,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将达到250万辆,占比58%。其中Q3、Q4占比61%。
与纯电动相比,混合动力(插电式、增程式)路线具有三大优势:
一是不受充电桩建设限制,车主没有里程焦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
二是让庞大库存的燃油车利用“余热”,避免浪费。例如,比亚迪停产燃油车后,其发动机和变速箱产能仍有使用空间。
第三,锂/镍等资源消耗仅为纯电动汽车的一小部分。
过去几年,吉利不愿推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以及哪种动力方式市场表现较好存在不确定性;
二是对“绿卡政策”变化(即取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绿色牌照)的担忧。
直到比亚迪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理想的增程技术大受欢迎,吉利才下定决心。
与传统燃油车企业相比,吉利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步伐更快。然而,特斯拉等“纯电动玩家”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却没有话语权。
自2015年“蓝色吉利行动”正式公布以来,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从5.65万辆增至427万辆。吉利在乐于“赚到燃油车最后一块钢材”的同时,也在观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如果市场不接受新能源汽车怎么办?
如果补贴减少了怎么办?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没有拿到“绿卡”怎么办?
锂矿石价格暴涨怎么办?
如果特斯拉进入中国我们该怎么办?
合资公司全力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该怎么办……
《汉书》云:“狐为兽,性多疑,每渡冰河,则听而渡,故谓其疑者,谓之疑。”吉利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策略是“倾听、交叉”。 “可疑”这个词用得很恰当。
观望会错失机会,但会降低风险,而且还不算太晚。
JiKr 因“赛马”获胜
在“蓝色吉利行动”中,吉氪扮演的角色非常突出,但吉利采取“赛马”机制,高、中、低端产品,轿车、SUV,纯电动、增程式、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电池更换。不坠落。
极氪的优势在于拥有自己的电池和电机研发和生产能力以及位于瑞典的研发中心。堪称“小比亚迪”。
2024年前三季度,极氪汽车整车销售收入为380亿,占总收入的72.4%;电池及其他零部件销售收入118亿元,占总收入的22.6%;研发服务收入26亿元,占总收入5%。
极氪率先独立上市,打通融资渠道,增加“赛马”获胜机会。
1)极高的销量
ZEEKR的首款产品是ZEEKR 001。2021年10月交付199辆,截至年底累计交付6007辆。占吉利汽车第四季度总销量的1.5%,占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的16%。
ZEEKR的第二款产品是ZEEKR 009(六座MPV),将于2022年11月交付。
2022年Q4,吉氪销量增至3.2万辆,占吉利总销量的7.3%,占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的28%。
ZEEKR的第三款产品是ZEEKR X(紧凑型SUV),将于2023年6月交付。
2023年Q4,极氪销量近4万辆,同比增长22.1%;但其占总销量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比重分别下降至7.5%和22%。
2024年,极氪累计交付车辆22.2万辆,同比增长87.2%;占吉利汽车总销量的15%,占吉利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43.4%。
随着极氪在“赛马”中取得阶段性胜利,吉利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格局也逐渐清晰——瑞蓝将被剥离,几何将并入星河,领克或将并入极氪。
吉氪不仅是吉利新能源第一品牌,也是重要的资本运作平台。
2)自行车毛利
经过几年的攀登,极氪的毛利率稳定在16%:
2021年,姬氪销量6000辆,单车均价25.7万元,单车成本25.2万元,单车毛利润4700元,毛利率不足2%;
2022年,姬氪销量将增至7.2万辆,单车均价27.3万,单车成本26.1万,单车毛利润1.28万元,毛利率4.7%;
2023年,姬氪销售额将接近12万元,单车均价28.6万元,单车成本24.3万元,单车毛利润4.28万元,毛利率15%。
2024年,姬氪销量将达到22.2万台。自行车平均价格和成本将分别下降2万元和1.9万元。单车毛利将下降约9000元,但毛利率将提高至15.8%。
汽车是规模经济的典范。产销规模越大,成本优势越显着。除非销量出现重大突破,否则姬氪的毛利率将维持稳定在当前水平。
3)季氪的“美中不足”
虽然极氪因有集团公司的支持,毛利率不错,但由于规模较小,无法摊薄研发和管理费用。
2023年极氪科技毛利润68.5亿,营销/行政费用69.2亿,高于毛利润;研发费用83.7亿元,费用率高达16.2%。毛利率13.3%,总费用率29.6%;
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润87亿,营销/管理费用67亿;研发费用66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6.6%,总费用率下降至25.4%。情况有所好转,但距离扭亏还远。
极氪的产品力和销量都非常出色,但唯一的缺点是尚未实现盈利。理想、大力士已经开始赚钱,小米汽车2025年或扭亏为盈。
如果说半途而废的小米率先盈利,那么定位高端、有吉利控股背书的极氪科技难免有些尴尬。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您对当前的投资市场还有哪些疑虑?
作者Eastland的粉丝团目前正在招募中。他是财务报告解读专家。本文是他第1042篇上市公司分析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加入同时粉丝群,直接与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