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达:新中国首批政治经济学教师与华东财经委员会的历史贡献

admin

致力于教书育人

1950年,洪文达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生班毕业后,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政治经济学教师之一。

_一个人逛城市的句子_逛城市的说说

1950年至1953年,洪文达在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历任办公厅秘书、二办私营企业组组长。同时在沪江大学、上海金融学院兼职教授经济学。 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在上海召开全体会议。当时发行的《纪念手册》最后一页列出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各级机构的办公地址和通讯方式。 “财经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常德路。常德路421号,原名赫德路,建于1860年代。因曾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哈特而得名。 1943年改称常德路。1928年的《宣言》记载:“税务总署南迁的消息不断传来:决定在南京设立正式的税务总署,并设立税务总署。”办公地点位于上海市和德路21号、24号,办公人员南迁后,正式定名为上海税务总局办事处。海关文件被转移到上海,电信文件也被发送到那里。”

1954年,洪文达调到华东纺织工学院任教,后任该校副教授、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 1956年到复旦大学经济系任教,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 1979年,在洪文达的倡议下,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成立。它成为中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院系,也是最早倡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院系。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世界经济学系。课堂上,他总是告诉大家要关心新鲜事物,解放思想,睁开眼睛看世界,重新认识西方经济。

逛城市的说说__一个人逛城市的句子

洪文达位于复旦大学九社的公寓也是学生交流学习的场所。他甚至会亲自为学生做饭。如今,复旦路校区11号楼矗立着洪文达纪念碑。

_逛城市的说说_一个人逛城市的句子

一个人逛城市的句子__逛城市的说说

新民晚报记者 金晶 摄 复旦校园

提倡开书有益

_逛城市的说说_一个人逛城市的句子

1990年,洪文达接受新民晚报采访,分享读书心得。洪文达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但他是通过阅读文艺书籍开始接近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 “文学艺术类书籍中,最吸引我的是俄罗斯老现实主义小说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侮辱与伤害》。这些作品激发了一个年轻人改造社会的热情,自然也促使我更加接近马克思主义。”

洪文达在高中时就读过具有启发性和通俗性的社会科学著作,“如生活书店出版的《青少年自学丛书》。1941年至1945年,我在西北联大读书时,主要阅读西方经济学。课余时间,他学习了《反杜林》、《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品。

_一个人逛城市的句子_逛城市的说说

在谈到自己对阅读的看法时,洪文达认为阅读的范围应该更广,“尤其是从事社会科学的人。”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经济学,它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关系相当密切。其次,阅读虽然要以专业方向为主,但广泛阅读也很重要。 “一旦你考虑某个问题,你的脑海中就会积累有用的信息。信息自然会跳出来,帮助你思考和分析。”他认为,读书要兼顾专业和兴趣爱好。“总之,开书有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养成持续的阅读习惯。如果你有点懒,只要克服懒惰,你就能学会优秀。当然,读完之后还要继续思考。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从读书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