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偷懒了,暂停一下我的陈词滥调,说说我最近看到的别人的看法。
我看到一篇艺术自媒体采访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龚彦,标题是《做美术馆,要推动未知事物的出现》。这个标题让我想读更多。
龚彦告诉采访者:“我们不喜欢跟风,也不喜欢追大牌。我们更喜欢从艺术的本质出发——虽然这听起来很假。我们还是比较明确地希望那些有价值却常常被忽视的艺术家,或者说不符合商业标准的艺术价值,可以在公共机构中呈现出来。”我们也会关注一些不为大家所熟知的艺术家,或者被遗忘的人物。被艺术圈,并通过重新发现它们展览。他们的价值。”
“尹秀珍:天空之刺”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众所周知,美术馆(包括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本文统称美术馆)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美术馆大多没有一系列逻辑性的藏品,因此举办展览就成为了它们的一种方式。举办什么展览?为了民生,举办一个名字吸引人的国际大师的经典作品展是最有效的。或者是为有能力支付入场费的个人或单位举办的展览。毕竟,穆强是人类常犯的错误。我这么说,并没有表扬或批评的意思。由于我国美术馆缺乏国际艺术藏品,国际大师展还是起到了补充作用,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但我们这些崇尚力量的人却常常忘记,我们今天所敬佩的“强者”大多在当时都被人瞧不起。如果今天在上海举办马塞尔·杜尚的个展,一定会引起轰动。但杜尚也被排除在当时的主流艺术圈之外,他的作品无法展出。以至于他离开法国,去了艺术氛围更加自由的美国。他与其他艺术家一起创立了“无评审团,无奖项”独立艺术家协会。没想到,他试探性地将自己后来举世闻名的作品《喷泉》(即倒立的小便池)匿名提交给自己创办的协会展出,却遭到了大多数会员的抵制。杜尚因此宣布退出他创立的协会。
马塞尔·杜尚《喷泉》
由此可见,艺术平台的多样性、对未来的可预测性和包容性对于艺术生态来说是多么有价值。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公共美术馆,它应该更多地关注当前艺术生态系统的每一个角落,让真正的艺术家,无论是著名的还是无名的,看到光明。只有关注、珍惜当下的艺术生态,才有未来的艺术辉煌。
作为大都市的公共美术馆,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弘扬本土艺术原创性,优化艺术生态。它应该对艺术生态起到潜移默化的调节作用,引导人们的注意力,给未来带来希望。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艺术是美的,艺术机构是现实的,真正的艺术机构离不开钱。在大多数美术馆缺钱的当下,找钱几乎成了美术馆的头等大事。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个既能赚钱又能玩游戏的策展人。然而,龚彦在采访中提出了一个令我震惊的反问:“今天我们也觉得艺术机构缺乏艺术管理方面的人才,但你真的可以让擅长商业管理的人来管理艺术公司。”亭?”
她认为美术馆的管理需要创造力,因为它是围绕艺术这样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展开的管理模式。只有两者相匹配,管理层才能真正协助你的核心工作。如果单纯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进行管理,不仅无法支撑核心工作,而且会扼杀创造的可能性。
她还认为:“所有的文化机构都必须是敏锐的,因为它能让你保持明确的态度和立场。否则它只是一个展览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对对书店
确实,我们有这么多的美术馆,但大多数可能都是比较朴素、平庸的。
当然,适度也有其自身的价值。愿温和者与前卫者同庆,大师与无名者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