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点心与小吃的文化渊源:从随园食单看中国古代饮食传统

admin

在日常饮食生活里,人们常常会习惯性地提及点心,也会频繁地提到小吃。在大众社会生活中,点心和小吃这两个称谓以及它们的书写形式几乎随处都能看到。因为它们属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太亲近且太熟悉了,与正规、例行的每日午、晚两次正餐相比,就如同空气一般存在,在时时处处、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甚至到了隐隐约约、熟视无睹的程度。而正餐则恰似一日间日、月的昼夜轮回,区间感觉明显。

点心和小吃,名称不同,书写各异,但在很多时候却相互交融,它们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古代有“饮食宝典”“食经”之称的《随园食单·点心单》开篇提到:“梁昭明将点心视为小食,郑傪的嫂嫂劝其叔暂且吃点心,这由来已久,所以创作了《点心单》。”《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1716 - 1798),是被国外学界尊崇为“中国萨瓦兰”的知名美食家和饮食学家。袁枚随积习从众俗,未审区别,把点心与小食(吃)当作一物。然而,点心和小吃真的没有区别吗?仔细思考、详细分辨,疑惑依然存在。点心与小吃的辨析讨论,对人们饮食生活的文化兴趣有帮助,对大众社会的饮食与食品知识热度有帮助,对食文化的普及与食学研究的深化有帮助。

从人类饮食发展的历程来看,就食品的结构以及其功能意义而言,点心出现的时间应该是比较早的。人们通常所说的“点心”,指的是在正餐之外的那种精巧的辅助性主食品。对中华点心的历史演变进行审视,再结合现实生活中它纷繁的形态以及消费特征,可以看出点心应该具有四重含义:

属于主食品类,基本原料是以麦面粉为主的各类淀粉质食材。

它是辅助性的主食品,不属于人们日常餐食主食品类的主体或主导品种。它既和人们日常三餐习惯食用的品种不一样,也和节庆日人们通常食用的美食品种有差异。

通常是正餐之外的食物,被称作“零食”,所以称为“小食”。也可能是在酒席进行宴程间隔时随之上桌的食物,叫做“小吃”[1]。

_赵荣光︱点心与小吃称谓辨析_赵荣光︱点心与小吃称谓辨析

4.一般体积精细小巧,富于形态艺术、悦目色彩。

二十几年前,我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了一套丛书,名为《传统与创新:中华名小吃》。在序文中,我概括了“小吃”的五性。“小吃”集饮食文化地理区位性、民族独特性、大众普及性、传统典型性、流行长久性等特点于一体,它是最能反映民族饮食文化内涵的食品,也能充分体现民族和民俗文化特点。在原料选择组配、加工工艺技法、形态色泽设定以及进食方式上,“小吃”多有独特之处。名小吃通常都有较为长久的流传历史,知名度较高,有着独特的风味;许多名小吃还常常伴有传奇史实、名人轶事或民间传说等相关内容进行传布。我着重指出小吃是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尤其是庶民大众群体,小吃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最广大的爱好者。2017 年于沙县举办了“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评选活动。在该活动中,笔者再次对小吃文化进行了概要性的说明[3]。

袁枚提及了梁昭明和郑傪这两位历史人物,并且分别提到了“小食”和“点心”。其中,梁昭明是南朝梁朝开国皇帝萧衍的长子萧统,他生于 501 年,逝于 531 年,字德施,在一岁时就被立为太子,去世后被谥号为“昭明”,因其文才和德行出众,在历史上以“昭明太子”或“昭明”来称呼。据史书记载,在普通年间(520 - 527 年),由于南北战事,“京师谷贵”,于是太子命令减少衣服和膳食,将平常的膳食改为“小食”。“小食”,指的是与正规、郑重的“常馔”相对应的简单便捷之食,也就是在数量和质量上稍逊于正餐的食物。不过,“小食”作为大众饮食生活习惯的口语,应该在南北朝之前就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在晋代,人们习惯把早餐称作小食,因为相较于丰盛且正规的午餐和晚餐,早餐相对较为简单:“辂(管辂)曰:‘命不我与,为之奈何?”然你诚恳,且是为救助众人……我在卯日小食之时必定会到你家。小相对于大而言,早晨起来匆忙应对一天的各种事务,简单吃点东西,相较于午餐和晚餐来说属于简单便捷的,所以,小食这个名称的本义指的是早餐,是一天之中按照时间顺序的餐次,属于食制,从字面解释来看与食材、食物、食品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与具体的物品没有直接的关联。以后,它被引申并泛指一切简单便捷的食物。后世的“小菜饭”就是它的引申义,意思是没有或者很少有荤菜在内的简单饭菜。例如在《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中提到:“实不相瞒,我身边的盘缠比较短少,吃这种小菜饭的话,还担心走不到家。如果用了那些大菜,那就会花费好几天的口粮,怎么能够到达家里呢?”《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提到:平常每天吃的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这两天会跟着店里吃牙祭肉。总之,当小食不再具备时序和食次的原本意思时,它不一定按照时序和食次来安排,此时小食的直接称呼就是小吃,具有了随时、随机的“零食”含义。当然,用动词来表示简便进食的小吃行为,也逐渐有了名词的意义,也就是说,小吃回归到小食,它们都是简单的食物。

点心一词出现后,小食的随意性得以延伸,功能也发生了转化。它不再只是刻板拘束的早餐,然而其作为小食或小吃的功用并未改变。“点心”这个名称出现在都市餐饮业发达的唐代,当时它作为应时方便的小食存在,“世俗惯例是以早晨的小食为点心,从唐代就已有这样的说法。”比如唐人郑慘担任江淮留后时,家人为夫人准备晨馔,夫人看着她的弟弟说:“我妆还没化完,还没来得及吃,你暂且可以吃点心。”他的弟弟举起瓯已经空了,不久女仆请求饭库的钥匙,准备给夫人做点心。“点心”这个由两个字合成的词是动宾结构,用作动词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吃一点”“随意吃一点”“聊做一餐”。“点心”这种称呼广泛流行是在宋代,这是城市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推动力导致的,也是“饮食文化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的结果。应当注意,小食或小吃起初比较简便,可能也会显得简陋。然而,随着社会需求广泛普及,以及社会层次消费和特嗜追求的出现,小吃走向精致化是必然趋势。所以,精致小巧以及食材与工艺价值特征决定了小吃会朝着精致、精品化的方向发展。《红楼梦》的大观园里,那些千金小姐们的小食,自然不会和市井地摊上的、庶民贫家的小食处于同一水平。书中提到:“姑娘们玩一会儿之后,还应该吃些小食儿来补充能量。”

应当清楚的是,“点心”之名始于唐。然而,“点心”之实并非始于唐,而是在汉代便已普遍存在了。汉代以麦面粉为主要原料的“饼”名目繁多,其中有许多是点心。像“烧饼”“膏环”“细环饼”“截饼”以及“粽子”等,可作为点心的主食品种已经不少。不过,它们在“正餐之外”的“辅助性”并不十分明显,虽然不能排除这种事实上或临时存在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环饼”,贾思勰将其称作“寒具”。它的制法与“截饼”大致相同,都需要用蜜调和水来揉面;如果没有蜜,煮枣取汁,牛羊脂膏也行;用牛羊乳也不错,能让饼变得美味且酥脆。而截饼纯粹用乳揉面的,入口就会破碎,像凌雪一样脆。因为其特点是“美脆”或“入口即碎”,所以可以知道制作“寒具”是用“膏油煮之”的油炸法。“膏环”和如今北京的小食“焦圈”极为相似,然而它的品质很可能要远远超过“焦圈”。对此,李时珍给出了更清晰的解释:“寒具就是捻头,用糯粉和上面,用麻油煎制而成,用糖来食用。能够留存一个多月,适合在禁烟的时候使用。”李时珍还说:“在冬春时节可以留存好几个月,等到寒食节禁烟的时候使用,所以取名为‘寒具’。”可见,汉之“寒具”具有一定的性质。这种性质是在“正餐之外”,是“辅助性”的主食性质。所以,将其视为较早的“点心”是可以成立的。

为什么汉时“环饼”等被称作“寒具”呢?这涉及到“点心”的起源。“寒具”是在“寒食禁烟”这个节日时特别准备的食品,因为有在禁烟时段不能热食的习俗,所以才获得了这个名字。《周礼·司烜氏》中有记载:“司烜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禁火的日子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有说前两天或前三天的)。禁火首先要做的是灭火,要让国内各地以及家家户户的火种都熄灭掉,这一行为被称作停“旧火”。节后禁火令解除之后,再重新去取火,这就是燃“新火”,《论语》中把它称为“钻燧改火”[13]。在禁火制度刚开始实行的时候,人们只能准备平时的糒糗、粥等冷食,然而因为这些食物难以进食且不易消化,所以让人们,尤其是年老体弱者感到非常痛苦。贵族之家首先制作出便于存放且以冷食为佳的食品,这些食品与平素的饭粥类主食有很大差异。《楚辞·招魂》中所记载的“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就属于这类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粔籹,就是膏环。”贾思勰记载为:“膏环又叫做柜籹,用秫稻米的碎屑,加上水和蜜调和,使其柔软润泽如同汤饼面。用手捏成团,长度可以达到八寸左右,弯曲使两头相接,用膏油煮制。”可见,“寒具”的起始时间比汉朝还要早,“点心”的起始时间最迟也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粔籹”。当然,如果以粽子为例的话,点心的记录追溯会更加早。《随园食单》把粽子列为点心,在现实生活中,粽子依然是点心的重要品种。起源于上古祭祀礼俗的“角黍”,也就是现代粽子的前身称谓,其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14]。

赵荣光︱点心与小吃称谓辨析_赵荣光︱点心与小吃称谓辨析_

可见,点心文化起始之时,便是大众社会饮食生活的产物,它具有普遍、悠久且深厚的民族属性。然而,点心品种绚丽多彩的发展以及与大众的需求,是和历史经济、城市文化紧密相连的。并且,任何一个中心城市都拥有自己地域风格的点心文化。从大的历史趋势来看,明清到近代有北方特色的“京式点心”;六朝之后一直到近代的苏、宁、沪、杭等地的江浙点心风格;清朝以后在岭南打下深厚基础、沐浴西方之风且南北贯通的粤式点心景观。市场的繁荣使得百余年来深入人心、口碑远扬的粤、苏(沪)、京中国点心形成了三大风味系列。点心具有精巧型辅助性食品的属性。这告诉我们,人们喜爱它,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除充饥和营养之外或之上的享受。这种享受,往往首先体现在迷离亮眼的色泽以及撩人的臆想形态上,接着是爽口惬意的咀嚼感受,还会随之引发各种思考,从而形成了点心文化的特别风格。这是三餐主食品所不具备的属性无疑。日常餐主食的基本功能以及人们进食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营养,这体现了“民以食为天”中活命养生的意义。点心文化的寓意,就连数以千计风味小吃的特点都无法达到,因为后者主要是以可口的风味而见长。

点心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与小吃有差异,其功能决定了原料中淀粉质食材的选取原则。点心具有明显集赏阅与享受于一体的属性,这必然会促使其在社会消费中存在明显的审美类型和消费档次差别,同时也自然决定了它会呈现出精致精巧、创意翻新、色彩缤纷的形态与趋势。御膳中的点心极为悦目且令人口福,这自是不用说的。南宋孝宗皇帝赏赐右丞相赵雄(1129 - 1194)精巧点心的故事,很能印证这一点。故事是这样的:赵温叔丞相身形魁梧,走路的姿态也很雄伟,阜陵皇帝向来喜欢他。并且听说他吃喝的量是常人的好几倍……有一天,在便殿召他来应对,从容地问他说:“听说你很能吃,我想要做些小点心请你,怎么样?”赵雄听后惊恐地起身致谢。遂命中贵人捧玉海赐酒,至六七个时,皆饮釂。接着以金柈捧笼,内有百枚小笼包,遂食其半。上笑曰:“卿可尽之。”于是又尽其余,上为之笑。饮了不少酒后,还能吃下一百枚小笼包,可见其饭量不小,同时也能看出小笼包确实精致小巧。

小吃是传统肴馔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食生产和食生活的逐渐发展,城邑日益兴旺,市肆饮食业也逐渐发达。满足人们需求的食品的种类品目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小吃”作为食物品种而非进食行为,属于主副食品中那些正餐之外的精致化品种。但在食材利用方面,绝没有淀粉质的限定,甚至完全与谷类无关。《儒林外史》记载了几位读书人在一家小酒店里“叫了一份价值一钱二分银子的杂脍,还有两碟小吃。其中一碟小吃是炒肉皮,另一碟小吃就是黄豆芽。”文中的“一卖”指的是酒店内现成的整份食品,而炒肉皮和黄豆芽这两样“小吃”确实是很小的。《扬州画舫录》提到:“小东门街有很多食肆。”有熟羊肉店,……食客鸡鸣便起身。他们身着茸裘毡帽,耸着肩,鼻中满是气息,顶着雪迎着霜……先拿羊杂碎给客人吃,这被称作“小吃”;接着端上羊肉羹饭,每人一碗,吃完后重新汇总,这叫“走锅”,把浮油滤掉,叫做“剪尾”。习惯之后,也觉得这味道不错,只是不能和贪睡的人一起吃饭。一旦错过时间,就只剩下残杯冷炙,完全没有风味了。这里的“小吃”与规制正餐相比较而言。它相对于“炒肉皮”“黄豆芽”来说,无疑是厚重贵气得多了。《镜花缘》借“君子国”两位宰辅之口来批评中国的各种陋俗,其中在关于食事方面有生动的叙述。比如听闻你们这里宴请宾客时,常常会把珍奇的美食一一罗列出来,极尽奢华之能事。在桌椅都已设置好,宾主都就座之初,除了有果品冷菜十多种之外,酒过一二巡之后,就会上小盘小碗。这些东西在南方被称作“小吃”,在北方则被叫做“热炒”。少的时候可能有四五种或者八种,多的时候有十多种甚至二十多种不等。在这期间,或许还会上一两道点心。等小吃上完之后,才会轮到正菜,这些菜不仅非常丰盛,碗也特别大,有的是八九种,有的是十多种不等。主人虽然如此精心准备,但实际上小吃还没上完客人就已经饱了,之后所上的那些,只是徒有其名,就如同供奉一样。这里的“小吃”,已经是大宴筵式中必不可少的肴品结构,是与大碗的“正肴”相对应的行菜:南方把它叫做“小吃”,北方人则称作“热炒”,而且这种“小吃”还不包括“点心”,也就是说都是肴品,都具有“下酒”的功能。

《儒林外史》在乾隆十四年(1749 年)成书。《扬州画舫录》于乾隆六十年(1795 年)成书。《镜花缘》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前后成书。这三本书对社会生活风习的白描实录,能够当作清代(至少是中叶)社会餐饮的映像写真。“小吃”从仅仅限于“下酒”之肴的传统含义,扩展为当下的普泛含义,基本上是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城市生活不断丰富发展,民众的饮食消费观念和习尚也在进化提高;外食和市食不再仅仅是男人的专属,妇女儿童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这种情况促使食品的生产与消费朝着灵活随意、方便经济、休闲趣味的方向发展;于是就有了“小吃”的涵义向更广阔食品领域的拓展。小吃具有明显的大众习尚属性以及流行性社会特征;若与“风味”“传统”相关,便具备了文化区位或省区地理区域分布的特征。当然,它也有嗜习者的民族性和结构层次性,还有类别文化的特异性。这些文化属性,使得小吃与点心在大众日常生活口语表达时常常被混同。然而,混同并不意味着混淆。至少在大众的理解层面,似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困扰。

传统点心经历过时间的考验,经历过不断的洗练,在漫长历史中成为民众钟爱的食品;历史名小吃也经历过时间的考验,经历过不断的洗练,在普泛现世生活中成为民众钟爱的食品。从食品史或菜谱学的角度来看那洋洋大观、汗漫无际的时代点心、小吃展板。如今,许多历史悠久的名点、名小吃在过去曾是正餐的肴馔。之后,因为膳品的品类数量逐渐增多,制作工艺日趋精细,商品经济与城市生活的推动,还有人们食事生活需求和习尚的演化等原因,它们才进入或上升到了“点心”“小吃”的领域。常膳品种逐渐演变成了点心和小吃,接着又发展成为了名点和名小吃,这是一个食品不断变得精致、充满趣味,并且打破了正餐的局限,充分发挥了其普遍、随机功能的过程。正餐机制有其限制,季节时令和地域存在局限,人群类别不同,文化有差异,民族也不一样,这些都可能被名点、名小吃精致且趣味的工艺形态、别致的原料或进食方式、隽美的风味、奇妙的文化魅力所突破,进而让其具备了某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

——————————

注释:

赵荣光︱点心与小吃称谓辨析_赵荣光︱点心与小吃称谓辨析_

赵荣光在《中华饮食文化史》的第二卷第二章“千姿百态如繁英——中华民族麦文化”中,其第五节为“‘点心’名实与‘寒具’”,该书由杭州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对应的页码为第 40 - 42 页。

赵荣光在《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中撰写了《中国“小吃”述略》这一内容,该著作由香港的东方美食出版社于 2003 年出版,其所在页码为第 505 - 511 页。

2017 年 12 月 7 日,“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评选活动在沙县举行。赵荣光以专家组长的身份进行了主题为“味蕾故乡:美食大众的情怀”的演讲,同时说明了评选的原则与过程。

唐·姚思廉所著的《梁书·昭明太子传》卷八,其出版地点为北京,出版单位是中华书局,出版时间是 1973 年,该页的页码为 168 页。

[5]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第页,《稗海》本。

明·冯梦龙编刊的《醒世恒言》第十卷《刘小官雌雄兄弟》,其出版地为北京,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是 1994 年,对应的页码是第 210 页。

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中,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是 1977 年,对应的页码是第 218 页。

赵荣光︱点心与小吃称谓辨析_赵荣光︱点心与小吃称谓辨析_

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卷二的“点心”条中提到,该文献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为 1960 年,对应的页码是第 34 - 35 页。

赵荣光的《中华食学》在其《附录:中华食学术语》中,该书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 2022 年出版,其所在页码为第 292 页。

清·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为“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地点是北京,出版时间是 1964 年,该页的页码是 793 页。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饼法第八十二”中记载,该书由农业出版社于 1982 年出版,其所在页码为第 510 页。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下册卷二十五的“寒具”条释中引用了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该书由北京的人民卫生出版社于 1982 年出版,相关页码为第 1541 - 1542 页。

《论语·阳货》位于《十三经注疏》之下,其所在的版本为 1980 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该页为第 2526 页。

赵荣光在《餐桌的记忆——赵荣光食学论文集》中,从大历史视角对中华民族粽子文化的流变进行了考察,同时论述了端午节俗中的龙舟竞渡与屈原崇拜问题。该论文集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于 2011 年出版,其所在页码为第 278 - 296 页。

_赵荣光︱点心与小吃称谓辨析_赵荣光︱点心与小吃称谓辨析

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的“健啖”条中记载,该内容出自中华书局 1988 年出版的书籍,其所在页码为第 20 页;《宋史·赵雄传》出自中华书局 1977 年出版的书籍,其所在页码为第 12073 - 12075 页。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的内容是“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此处在第 215 页。

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九“小东门街”条中记载,该书由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于 1984 年出版,其所在页码为第 188 页。

清·李汝珍在《镜花缘》第十二回“双宰辅畅谈俗弊,两书生敬服良箴”中提到,该书由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于 1955 年出版,页码为第 75 页。

赵荣光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