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儿工作了 10 年。我原本以为会在奥迪度过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名工人如此伤心地倾诉着。
近日,奥迪布鲁塞尔工厂正式停止运营。这使得大约 3000 名工人失去了工作。那些在奥迪工作了 10 年的工人也在其中。其中有一位工人就是上述提到的。
他们扣押了数百把车钥匙来表示抗议。
曾经,比利时人不必为找工作而发愁。而如今,他们却会为了保住一个工厂而进行游行和罢工,这在过去的比利时人看来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
比利时目前的总人口数量仅 1000 多万。在该国汽车工业繁荣的时候,汽车制造厂有 200 多家。约 20%的人口从事着与汽车制造相关的工作。工人很受青睐,工厂需要持续招聘新员工来满足不断扩张的生产需求。
1997 年开始,比利时人的好运气仿佛走到了尽头。多家汽车厂商相继关闭了在比利时的制造工厂。比如 1997 年大众帕萨特停止在布鲁塞尔工厂进行生产。2010 年通用汽车把安特卫普工厂关闭了,从而结束了 85 年的生产历史。2014 年,福特关闭了根特工厂,致使 6000 个工作岗位流失。
1997 年之后,比利时因工厂关闭而导致的失业规模处于 2500 至 4300 人之间。在 2022 年到 2024 年这段时间,比利时的整体工业产值连续三年呈现下滑态势。汽车工业的衰退成为了背后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可以说是比利时汽车工业的“失去的三十年”。这个欧洲小国曾是汽车强国,如今却一路走向溃败。
这背后存在着比利时自身的缘由,同时它也是时代宏大叙事当中的一部分。当时机到来时,天地都会给予相同的力量;而当运气离去时,英雄也会失去自由。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难以逃脱时运的掌控。
比利时昔日的辉煌
还记得《丁丁历险记》吧?1929 年初它开始连载,随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风靡,被翻译为 70 多种语言,在全球畅销 2 亿册,成为 20 世纪欧洲非常受欢迎的漫画之一。
这部作品中出现了诸多不同的汽车,这些汽车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元素。主人公丁丁身为一名记者,汽车能够载着他迅速抵达他想去的地方,从而让他可以到全世界去冒险。
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是《丁丁历险记》的作者。他对汽车极为热爱,是个忠实的汽车“发烧友”,并且自然而然地将这份热爱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之中。
埃尔热热爱汽车,《丁丁历险记》对汽车着墨很多,这都离不开一个背景,那就是比利时汽车工业的繁荣。
其中 75%的产品被出口到欧洲、美国等地
那时,比利时汽车制造业的繁荣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其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经济布局为出口导向型。
比利时的煤炭储备很丰富,其煤炭开采业较为发达,这为它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能源支持。比利时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并且在钢铁和机械制造方面相当先进。
要想实现富裕,首先要修路,这个道理比利时人是明白的。1835 年的时候,比利时建成了欧洲大陆的第一条铁路。这给比利时的外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此之前,比利时的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马车以及内河航运等方式,这些方式速度慢,运输量也有限。而铁路建成之后,不但运输速度大幅提高了,运输成本也降低了,货运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
比利时处于欧洲的中心位置。它的东边是德国,西边靠着法国,北边与荷兰相接,南边靠近英国。所以,比利时本身就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建成之后,比利时与欧洲各国的贸易联系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它也因此一跃成为欧洲货物运输的重要枢纽之一。
比利时的汽车工业不但服务于本土市场,还吸引了许多国际汽车制造商在此设立组装厂。欧宝在安特卫普建厂,大众在布鲁塞尔建厂,福特公司在 Genk(亨克市)建厂,沃尔沃轿车在 Ghent(根特市)建厂。在 20 世纪中叶的时候,比利时的汽车工业达到了最兴盛的状态,成为了全球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之一。
21 世纪初,比利时境内的汽车工厂情况如下。几乎所有汽车工厂的母公司都信心满满,打算在那里投入更多资金。2004 年,沃尔沃轿车在比利时的投资有了大幅增长,增加了 80%。福特与欧宝持续在生产平台上增添新的产品。日本丰田把比利时当作产品销售的服务中心。
车企们有信心。欧盟各国纷纷出台了刺激汽车消费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欧洲汽车消费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欧洲汽车消费逐步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汽车工业的繁荣对比利时经济和国民收入有明显的带动作用。2003 年的数据显示,外资汽车厂商在比利时直接创造了 23757 个工作岗位,汽车年产量达到 883548 辆,产值为 106 亿欧元。到 2006 年,比利时国民汽车产量为每 101 人生产 10 辆车,在全球居于首位。
IMF 在 2010 年发布了相关数据。当年,比利时的人均 GDP 为 43533 美元。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中,比利时位列第 14 位。并且,比利时领先于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汽车大国。同年,中国的人均 GDP 刚刚超过 4000 美元。
由盛转衰背后
Statbel 和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 年,比利时工业产值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在此之前,2022 年和 2023 年,比利时工业产值已经连续两年下滑,到 2024 年则是连续第三年下滑。
汽车工业产量出现缩水情况是导致相关问题的主要因素。在 2024 年这一时期,比利时的汽车、公共汽车以及卡车的产量呈现出下滑的态势,下滑幅度达到了 25.7%。
2024 年 4 月,比利时最大的巴士制造商是 Van Hool 。Van Hool 破产了,这致使约 1600 人失业。在破产之前,该公司有 2500 名员工。Van Hool 曾是比利时利尔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破产之后,将会对当地的工业产值带来直接的冲击。
随着奥迪布鲁塞尔工厂关闭,比利时的工业产值料将持续下滑。
奥迪是比利时重要的轿车组装厂之一,另一家是沃尔沃。工厂关闭后,比利时仅沃尔沃根特工厂在运营,它是比利时境内唯一的大型汽车制造厂。
奥迪布鲁塞尔工厂关闭,这意味着几千个工作岗位会消失。它对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当地经济都会带来明显的冲击。例如,当地有一家专门为奥迪生产座椅的供应商,原本每年会向布鲁塞尔工厂供应大约 30 万套座椅。然而,工厂关闭后,其订单变为零,这可能会致使约 200 至 300 人失业。一家物流企业负责奥迪成品车的运输。工厂关闭后,该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了 80%。
昔日的汽车强国比利时为何会一路溃败到这种地步呢?因为传统车企在全球的销量出现了萎缩,所以比利时作为其制造中心而衰落几乎是必然的。
2024 年,奔驰的全球销量与去年相比下降了 3%,宝马下降了 4%;奥迪集团的情况最为糟糕,全年交付的新车数量为 167.1 万辆,同比下降了近 12%。奥迪在全球各大市场几乎都呈现下滑态势:在中国,销量同比下降了 10.9%;在德国,下滑了 21.3%;在北美,下滑了 13.0%。
丰田的日子不太好过。2024 年,它的全球销量为 1082.15 万辆,相较于去年同期下降了 3.7%。福特尚未陷入下滑的境地,不过在过去的三年里,其增速一直在持续放缓。从 2022 年的同比增长 7.3%,降低到了 2024 年的微增 1%。
全球新车销售的大盘增速呈现放缓态势。同时,传统汽车的市场份额正被新能源车迅速地蚕食。在 2024 年,全球汽车销量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2.1%,达到了 8900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的销量为 1629 万辆,同比增长了 25%。
奥迪在积极向新能源转型,布鲁塞尔工厂曾作为奥迪新能源转型的试验场所。从 2018 年开始,奥迪的首款纯电动 SUV e-tron 在该工厂进行批量生产。2023 年,布鲁塞尔工厂一共生产了 53555 辆纯电动车,而奥迪全年的纯电动车交付量为 17.84 万辆,该工厂的产量占比为 30%。
目前进展情况不佳。2024 年,奥迪的纯电动车型销量达到了 16.4 万辆。不过,与去年相比,销量下降了 8%。奥迪的 CEO Gernot Döllner 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表示,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存在结构性问题,并且政府的激励政策不明确,这些因素导致了消费者购车的意愿降低,尤其是在纯电动汽车领域。
仅取消激励政策就给汽车消费带来了明显的影响。2023 年底德国取消了电动车购车补贴。2024 年德国电动汽车销量下降了 27.4%。
汽车在欧洲的销售情况不佳,欧洲很快失去了“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的地位。从 2009 年开始到现在,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在 2024 年,汽车销量在全球的占比达到 35.3%,是第二名美国的两倍多。
俄乌冲突爆发后,雪上加霜的情况出现了,欧洲失去了廉价的天然气供应,这使得居民和工业用电电价都剧烈上涨。在 2022 年 5 月,欧盟的批发电价为 150 欧元/兆瓦时,而在几个月内就涨至 400 欧元以上。高电价使得一些能源密集型企业不得不减产或停产,以避免成本过高。
地缘冲突致使出口贸易的物流成本显著提升。拿红海地区来说,因为冲突加剧,去年众多航运公司不得不更改航线绕行,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航行的距离以及运营成本。40 英尺集装箱的运费从 1800 美元上涨到了 3400 美元。
过去,汽车厂商把比利时当作汽车出口的重要据点。仅在欧洲范围内,“盟内贸易”就已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如今,多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致使比利时逐渐丧失了其作为汽车制造中心的价值。
短短20年,很多事都变了
在 2005 年之前,BBA 在中国市场尚未实现大规模本地化生产。因此,他们卖给中国人的车大多是通过进口的方式。并且,这些进口的 BBA 大部分产自欧洲。
其中,奥迪的一些车型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生产的。在布鲁塞尔工厂生产并销往中国市场的奥迪车型主要包含奥迪 e-tron、奥迪 e-tron Sportback、奥迪 Q8 e-tron 以及奥迪 Q4 e-tron。
2014 年,中国从欧洲进口的汽车数量达到最高值,是 143 万辆。之后,该数量逐渐减少。到 2024 年,这个数字降低到 31.5 万辆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崛起了,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到欧洲的数量在不断上升。2023 年,中国对欧盟国家出口的纯电车有 62.61 万辆,这占新能源车总出口量的 36.09%。2024 年,分析师预估中国对欧盟的纯电车出口量会下降,然而欧洲依旧是中国新能源车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
2024 年,比利时成为中国第三大汽车出口市场,中国向其出口整车 280011 辆。在 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比利时一直位居中国新能源车第一大出口国,并且出口总量逐年上升。2024 年,中国出口新能源车 201 万辆,其中有 33.1 万辆出口到了比利时。
中国车企出海至欧洲,比利时是重要的桥头堡。比利时具备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政策支持。
这样便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分销到欧洲其它国家。
目前,中国生产的新能源车以特斯拉、比亚迪等为代表,在华生产后出口到比利时的新能源车数量正在逐年增多。比亚迪是在欧洲市场表现强劲的中国汽车品牌,沃尔沃也是,上汽集团旗下的 MG 是,领克也是。
Jato Dynamics 的数据显示,2024 年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有增长,增长幅度为 216%,其销量达到了 50265 辆,并且超过了阿尔法・罗密欧以及斯巴鲁等品牌。2021 年的时候,比亚迪在欧洲的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了 10 倍;2023 年,比亚迪在欧洲的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了 2.5 倍。
小鹏汽车成为首个在欧洲实现万辆交付的中国纯电动新势力车企。
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 ACEA 的数据显示,2024 年欧盟电动汽车销量出现下滑,下滑幅度为 5.9%。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包含充电设施有限这一因素,还有德国突然终止补贴的情况,以及缺乏低价电动汽车产品等。有超过半数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他们不会去购买价格在 3.5 万欧元以上的电动汽车。
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欧洲有一大竞争优势,那就是高性价比。即便把关税、运输费用等因素考虑进去,中国新能源车的售价依然比欧洲品牌低,同时配置丰富,性能良好,具备超高性价比,满足了欧洲消费者对于车辆品质和价格的双重需求。
瑞银 UBS 的咨询师在一份报告中提及,欧洲汽车制造商正面临诸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价格压力、排放法规更为严格、存在关税风险以及需求处于低迷状态等。基于这些因素,欧洲汽车制造商正在遭遇一场“电动车至暗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