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推进高中双休制度:学生福音还是家长反对?杭州、扬州、长沙等地实施情况解析

admin

近期,全国多地开始逐步推动普通高中双休制度的落实。浙江杭州的高一、二年级已经全面停止了周末返校。江苏扬州和南通等地的高一、二年级实行双休,而高三年级则调整为单休。湖南长沙的部分高中已经下发了周末放假通知,其中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行周末双休制度。

这份名单还在不断加长,有可能成为一个趋势。

不少人揉了揉眼睛,他们发出疑问:“什么,双休还要下通知?”的确,这便是如今的高中生态。

这对学生而言,绝对是个喜讯。至少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像身处现代世界的人,拥有了基本的休息权利。

然而,这条消息看似是利好的。但却遭到了许多家长的集体反对。有家长写下了 4 点理由,还写下了 2 点建议,然后将这些投诉到了市民问政平台。

凤凰周刊报道称,即便衡水目前还未推行高中“双休”,但家长们已经陷入了提前的“恐慌”之中。有家长更是直言,让高中生实行双休,这完全就是在“胡搞”。

如今,一种很糟糕的情况出现了。所有人都明白有一个更好的政策,然而这个政策却遭到了受益者的反对。这种既违背直觉又违背常识的情况,终究是令人悲哀的。

双休,听起来像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权利。然而,倘若将其放置到高中阶段,就会察觉到有一些尴尬之处。

双休的起源是什么呢?实际上是与劳动相关的法规。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从 1995 年 5 月 1 日开始实行双休日。这就是双休日的由来。

也就是说,职场才有双休,高中当然不能说是职场。

有人或许会问,如今不是正在推行“双减”政策吗?仔细研究便可发现,“双减”政策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而高中并不在其范围内。

2023 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提出,学校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应当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做好衔接。从理论上来说,高中与这一规定没有关联。

高中成为了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关于劳动权利方面,它与之毫无关联;在减负方面,它也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高中成为了一个极为“残酷”的所在。它可以是像“高考工厂”那样,也可以实行“军事化管理”。在教育阶段,那些令人感到窒息的景象,诸如高压的环境、刷不完的题目以及精确到分钟的作息等,几乎都在高中时期发生。

近些年,“高考工厂”的模式呈现出明显的蔓延态势,高中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大。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年纪较大的人提及自己当年能够享受双休,然而现在双休几乎已经消失不见,甚至一个月只休一两天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这是很恶劣的事情,几乎无需论证。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娱乐和休息都消失了,睁眼闭眼都是在做题,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吗?

这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其中首先就是有一些高中生的身心被摧毁了。

这种高中模式无限压榨体力,自然引发了学生和家长的反弹。在这种巨大压力之下,一些地方开始出台相关规定进行改正,如今这种改正渐成趋势。

家长群体并非是完全一致的。有部分家长对这种变革持明确的反对态度,并且还使用了一个词来表达他们的看法,那就是“胡搞”。

他们是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吗?

要相信这样一句话,父母疼爱子女,就会为子女谋划长远之事。当然,这里所说的“长远”是在他们的认知范畴内能够理解到的长远。

家长不知道 996 和 007 的作息是不好的吗?不知道孩子的身体会吃不消吗?他们不想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他们更知道,孩子要高考。

所有的大道理都是对的,比如孩子要多休息,身体最为重要,青春期的孩子要多运动等等。家长听到这些后,都会“嗯嗯嗯”地表示赞同,然而回头却会说一句:“高考该怎么办?”

人们用理想主义的玫瑰色去妆点教育,然而教育的一重底色无法改变,这底色就是评价、竞争、选拔,并且通过这些来关联一个人的阶层。这是很无情的,但也是现实。就如同特朗普说要解散美国教育部,其中一个理由不就是美国学生在数学方面不行,在阅读方面也不行,成绩太差了吗?

舆论的态度与家长的态度存在反差,这是由于根本上的处境不同。舆论只需传递一种正确的理念;而家长则是在进行“项目管理”,他们需要为“成本收益”负责。理念不一定能带来效益,但高考确实能带来效益,考不上好大学的后果,舆论不会去管,家庭却必须承担。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高考的区域竞争模式。因为高考是以全省排名来进行的,所以在一些家长看来,一所高中,甚至一座城市的高中实行双休,都是“利益受损”的,因为别的城市的孩子还在努力学习呢。

仔细看看这些宣布双休的地方,有意思的是,它们都还是一些省会或者是发达地区,并且也是人们在认知中比较“文明”的地方。

这或许是一个较为尴尬的现实情况。相对开明的地方,能够认同科学理念的地方,以及监管相对完善的城市,在现有的考试框架之中,却有可能会成为先“受损”的一方。届时的考试排名,将会给出一个相应的结论。

由此家长的反弹,也就更能理解了。

那么难道问题无解吗?倒也未必。

有一种可能,就是用超强的强制力去贯彻,从而彻底打破囚徒困境。这样能保证所有学校都实行双休,并且不允许私下进行变相补课,强行把所有人拉回到同一起跑线。

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看看现在职场双休的执行情况,也能有所预判。现在职场带薪休假的执行情况也能让我们对这种可能性的大小有所预判。

而且如前文所述,高考竞争是以城市作为单位的,它属于一个地方的政绩。在此之前曾出现过奇特的情形,学生举报学校存在违规补课、提前开学等情况,然而却被工作人员给怼了回来。

从本质上来说,这背后的动机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学校的升学率与一些部门在本质上是利益一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让所有地方都毫无差别地贯彻双休,其难度恐怕是比较大的。

一种可能是对现有的考试选拔制度进行改革,将学生从大量刷题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重点放在综合能力的考察上,使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依据自己的兴趣去进行探索,不要再如此内卷了。

很多人听到这些只怕会笑,他们会说“高考就是最公平的!”还会说“没了高考,普通人还有出路?”

这些话是正确的,并且是从历史经验中传承下来的。快乐教育或者素质教育,似乎都未能给高考提供完备且公正的替代方案。很多人完全不敢确信由学校自主进行的招生以及以“综合素质”为标准的评价模式,对于众多普通人来说会是一个好的事情。

人们虽然知道应试教育存在诸多不好之处,然而由于害怕公正性丧失,所以只能无奈地选择屈服:他们甘愿刷题,甘愿内卷,甘愿苦熬,甘愿承受抑郁之苦,这些他们都全盘接受。

这其实是最大的无奈。人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事物存在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进行修正的时候。然而,对公平公正的担忧,几乎将所有的改善途径都给封闭了,所以只能在这条内卷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家长反对双休,这是令人感到辛酸的一幕。从人性角度来看,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轻轻松松。然而,他们明白,自己的孩子在当前这个阶段还没有资格去享有“轻松”。

这并非是他们的认知方面的问题,而是属于人生经历。这是他们对社会温度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社会给予他们的一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