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的火星环境要在地球上进行“模拟”,需要多大的空间呢?答案是 1.8 立方米。
3 月 12 日,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开放课题项目启动会以及签约仪式在宁波大学梅山校区开展。在这次会议上,宁波大学天体化学与空间生命—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研究中心,与由浙江大学、南昌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个高校主持的 15 个课题项目进行了签约。同时,开放了模拟舱的使用权限,并给予了开放课题基金支持。
地外极端环境可以进行综合模拟,这种模拟能够全面地模拟出火星或月球上微重力、亚磁场、强辐射、低温、低压等这些综合环境要素,就如同一个“微型火星”。在模拟舱内,能够开展地外极端环境下关于生命方面的研究项目,能够开展关于医学方面的研究项目,能够开展关于化学方面的研究项目,能够开展关于物理方面的研究项目,能够开展关于材料方面的研究项目等多学科的研究,从而助力解决人类在空间探索以及健康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难题。
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舱内情况。| 尹幸芷 摄
宁波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 2019 年签署了共建天体化学与空间生命—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合作周期为 20 年。中心的主体搭建在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由赵玉芬教授担任主任,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由浙江大学的华跃进教授担任执行主任。
这是全国首台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也是全球首台。华跃进教授希望大家能利用好这个装置,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以此推动我们国家的空间科学事业发展。
目前,中心持有国家基金项目有 17 项,这些项目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以及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中心还持有中国空间站重点项目 3 项。中心发表了相关领域论文 30 篇。中心的主要专利及转化项目包括首套/台设备研发的模拟微重力效应生物培养箱和火星生态模拟舱。其中的“火星生态模拟舱”,就是目前的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