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5 日晚间,2025 年央视 3·15 晚会将多个行业乱象予以曝光。其中有电子签高利贷存在“砍头息”的情况;部分商家在保水虾仁中超量添加保水剂,并且进行包冰增重;信息黑洞会疯狂窃取个人隐私等问题。
央视 3·15 晚会曝光了“电子签”存在高利贷现象,其最高年化利率接近 6000%。
眼下一些平台热推的短视频评论区中,留言密密麻麻映入眼帘。粗略一数,有几千条之多。仔细翻看就会发现,这些留言都在反复出现一个高频词,那就是“电子签”。
短视频平台是这样,在其他网络社交媒体上,大量相似的借款成功案例以及求借款留言都纷纷涌现出来。用电子签在陌生人之间进行借钱这种方式,到底靠不靠谱呢?
借款人洪先生借了 5000 元,然而实际到手的只有 3500 元。还款期限为 7 天内,并且通过电子签的方式走的是借贷宝。
借款人王女士称,走的人人信平台借了 30000 元,实际到账 14000 元,约定需还 30000 元,扣除了 16000 元,对方称这 16000 元是利息。
2025 年年初,洪先生和王女士面临资金周转的急迫需求。他们在网络上四处寻找愿意放款的人。尽管对方所给出的利率超出了正常范围,高得十分离谱,但由于二人救急的心情极为迫切,还是咬紧牙关接受了。接着,按照放款人的要求,洪先生在借贷宝平台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欠条,王女士在人人信平台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条。
人人信是电子签约平台,打开其应用页面,“欠条借条”功能入口很醒目。页面上还列有“法院认可”这一服务,也列有“律师函服务”,同时还列有“委托诉讼”等服务。
记者在体验打借条、欠条功能时察觉到,平台所能选择的最高利率是不超过 13%的,此利率处于民间借贷的合法区间内。第一眼看上去,在该平台贷款显得很正规,并且还能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为什么会有人陷入高利贷的陷阱呢?
借款人洪先生称,放款方式是通过私下的微信和支付宝转账进行的,而电子签平台并未对实际的放款金额进行审核。
借款人王女士称:他们并非在平台上进行交易,仅仅是在平台上签署一个金额。并且平台未曾核实过真实的借款记录。
在借贷宝平台签订了正规的电子签协议,并且打了电子签的欠条。然而,在实际进行交易时,真正的交易并未在该平台上开展,借钱的双方都是在各自的微信上完成了借钱的步骤。这种变化,让洪先生感到十分意外。
洪先生说,他向放款人借了 5000 元。然而,他实际只收到了 3500 元的转账。但在平台的欠条上,借款金额却被登记为 5000 元。仅仅 7 天时间,他就需要额外偿还 1500 元的利息。至此,洪先生才察觉到,自己遭遇了毫无掩饰的高利贷和砍头息。
洪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在借贷宝上签条借款的消费者向记者表示,在借贷宝这个平台上,既没有要求借钱双方上传交易凭证,同时放款和收款也任由放款人和借款人自行选择通过支付平台来完成,平台既不进行监管,也不过问。只要有借贷行为,借贷宝平台每单都会向借款人收取“出证费”。然而,如果借款人无法还钱,那么借贷宝平台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借贷宝平台给出的办法是办理展期,即将还款时间往后推。洪先生因无法按期还钱,被放款人要求在借贷宝平台上支付展期费用,以延长 7 天时间还款,并且标明不收利息。这样的安排从表面上看对借钱的洪先生很友好。然而,要达成借款的展期,放款人私下让洪先生每天另外转 300 元利息,否则不同意延期还款。
洪先生无奈,只能办理借款展期。他办理展期时,形成了新的债务关系,借贷宝平台再次收取了他的出证费。多次展期后,洪先生发现自己已还款 7000 多元,早已超出 3500 元本金,于是要求放款人销账。
借款人洪先生表示,如果要进行销账操作,放款人提出了两种方式,一是给予 2 万元,从而将条子销掉;二是保持现状,继续逾期。
洪先生一气之下不展期,也不再继续还钱,就这么任由这张欠条处于逾期状态。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借贷宝平台不但会收取出证费和展期费,在欠条逾期的时候还会收取逾期费。
简单来说,放款人没拿到全部利息,就不同意撤销借贷宝平台上的欠条。欠条会一直留在那儿,这意味着账一直逾期,借贷宝平台能持续收逾期费,洪先生的债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多。
用电子签来借钱,最终却借出了一个高利贷。在这样的商业模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设计呢?
记者为了更真实地了解借贷宝平台的意图,以放款人的身份前往借贷宝总部进行咨询。三位业务负责人明确表示,借贷宝的核心是借条、欠条功能,并且公司已在行业中处于头部地位。如果记者拥有资金,就可以放心在他们的平台上将钱借出去。
借宝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表示:我们拥有上亿的客户。我们的盈利主要来自打条收入,每单的收入大概在 10 多元,最多也不过几十元,这些收入就能够维持我们公司的运营。
放款人使用借贷宝打欠条时,会故意用砍头息、展期利息等手段去侵害借款人的权益。对于这种情况,借贷宝平台是否真的知情呢?对此,借贷宝欠条业务负责人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着重向记者强调了他们公司业务中打借条与打欠条的区别。
借宝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负责人称:线上打了欠条后,你们可以在线下自行进行转账。如果通过微信转账,使用欠条就可以。打借条的功能是让转账直接通过借贷宝进行。没有必要走打借条的流程,只需走打欠条的流程就好了。
记者:打借条其实就更严格了,是吧?因为还要审核。
借宝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表示:打了借条就无法进行利息方面的操作。金额通常是 3000 元、5000 元这样的。线上利率可能直接设置为零,但线下肯定会收取利息。从事这个业务的人,大多都在使用电子欠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禁止进行高利放贷的行为。并且,借款的利率不能违反国家所制定的相关规定。
从借贷宝业务负责人的表述中可以明显听出,借贷宝知晓平台上“打欠条”功能被高利贷利用以及借款人利益受损的情况。然而,在交流过程中,公司人员却不断劝说记者,让其有钱可以放贷,并且最好不要使用受监管的借条功能,而是最好使用打欠条的功能来出借自己的资金。
在与借贷宝工作人员交流时,记者发现:起初,借贷宝平台仅劝出借方使用打欠条功能,在私下且不受监管的情况下赚取利息钱,而平台自身仅获取借款方的出证费、展期费以及逾期罚款,在整个过程中,未提及任何保护借款人权益的举措。
借宝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表示:我们赚取的是借款方的钱财,而不是出借方的钱财。
多名在借贷宝平台借钱的消费者告知记者,电子欠条具有法律效力,且在该平台签署的双方都已通过实名认证。因此,当借钱的人察觉到自己遭遇了高利贷放贷行为后,其第一反应便是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然而,放款人对此早已有所准备,即便借款人找到了电子签平台,也无计可施,这究竟是为何呢?
借款人洪先生称,他没有放款人的身份信息。他个人曾有一天半的时间处于被短信轰炸的状态,当时一共被轰炸了 2000 多条短信。
借款人王女士给她的父母打了电话,称自己是骗子,是诈骗犯。她曾考虑过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但完全不知道对方的任何信息。
多位在诸如借贷宝、人人信这类电子签平台上签署借款条的人向记者表示,即便遭遇到了放款人的高利贷行为以及暴力催收,因为不清楚放款人的真实身份信息,所以根本无法进行起诉。明明借款双方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了登记注册并获得认证,并且平台也留存了详细的记录,然而借款人却为何找不到放款人的真实身份信息呢?
记者带着这个疑问,继续以放款人的身份,前往另一家名为人人信(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子签平台去寻找答案。
人人信对平台上线上操作利率和线下操作利率的违规玩法都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当记者询问怎样规避高利贷的监管风险时,李经理介绍了电子签借钱行业中规避法律监管的方法。
人人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经理说:你需要创建账号,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去做。之所以让你做账号,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会追讨利息。
记者:他去法院打官司,把他多给的部分要回去,是吧?
人人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经理表示:确实是现在这样在给予支持,完全没有其他办法了。
记者:你们处理过这种追息的吗?
人人信科技有限公司 李经理:他连平台都告。
记者:平台在中间起啥作用了?不就签个条吗?
人人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经理认为,重要的是他只知晓平台,而找不到放款人,这一点是关键的,其他方面并不重要。
这位人人信的产品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他们平台上的放款方,有许多是通过制造假账号的方式来躲避法律风险的,其目的是让受害人无法找到起诉的对象。然而,像人人信这类电子签平台要求放款人进行实名认证,那么“做号”到底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才能够通过人人信、借贷宝这类电子签平台的审核呢?
人人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经理,你要找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老头,也可能是老太太,还可能是村里的人,甚至可能是残疾人,而老人有可能还带有残疾,这种情况下,法院肯定带不走。
人人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经理询问:我们的平台到目前为止是不是必须进行人脸认证呢?
记者:对。
人人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经理表示:人脸识别属于一种高科技。它不需要人的在场,也不需要人是活着的状态。
人人信经理暗示记者,去世人的信息,也能用来做账号。
人人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经理说:每个账号都需要花费金钱。可以去网上寻找,大概需要这个数目(2),并且由对方提供全套。
记者:后面几个0?
经理说三个 0 ,把号做好了,成功已经完成了超过一半,后面的事情都比较好办了。
李经理告诉记者,人人都相信,有了这些办法后,电子签平台的“实名认证”就如同摆设一般。即便有人告发,平台给出的放款人资料也无法进行查证。这种商业模式的设计是,放款人借助电子签来放高利贷以获取钱财,而平台则持续通过电子签欠条收取借钱人的手续费。一旦出现问题,谁都无需承担责任。
3·15晚会曝光保水虾仁,部分商家超量添加保水剂、包冰增重
3·15 晚会接到群众举报,部分生产厂家在加工水产品时存在违规行为,他们超量添加了保水剂。保水剂也就是食品水分保持剂,常使用复合磷酸盐。这种保水剂能保持虾仁的水分,提升口感,还能延长保质期。业内将这种方式称作“保水”或“泡药”,然而,部分企业却利用保水剂来给虾增重。
记者走访得知,国家对冷冻水产品中磷酸盐的添加量规定极为严格。然而,多家企业会按照客户需求定制不同规格的虾仁。比如,有一家企业的虾仁磷酸盐添加量为千分之三十,浸泡时间达十几个小时,保水率高达百分之二十,这使得虾仁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而企业负责人对此并不在意。水比货压秤,添多少就会多出多少重量。在另一家水产企业的生产现场,泡完药的虾仁被立刻送入冰冻环节。工人告知记者,包冰是为了进行二次增重。记者询问:“包冰衣最多能包到多少?”工作人员回答:“多少都可以包,能包到 70%,一斤解冻之后就只剩下三两虾仁了。”在另一家企业,工作人员表明,对于这样的保水虾仁,他们自己是不会食用的。他们还说,在他们沿海地区,人们都是吃(新鲜)海虾的。
走访期间,多家企业向记者表示,虾仁在加工时添加了保水剂磷酸盐,然而他们的成品外包装上却未作标注,其成分表仅仅标明了虾仁和水。
据悉,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这种风险包括消化系统问题。还会导致人体的钙磷比失衡,进而引发缺钙问题。同时也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大象新闻进行了报道,央视 3·15 晚会曝光了增重虾仁这一问题,湛江尚方舟食品有限公司被点了名。天眼查 App 显示,该公司于 2010 年 9 月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黄宇卓,注册资本为 500 万人民币,其经营范围包含食品生产、食品销售以及水产品批发等,并且由黄宇卓和黄马德共同持股。天眼风险信息表明,该公司在今年 2 月被执行了 86 万余元。执行的法院是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从经营商品信息来看,该公司已经登记了多个商品,其中包括鲜冻虾仁、冻黑虎虾、零泡药免浆青虾仁、尚方舟真空虾仁(冻南美白对虾)等。
看一篇文章,隐私就被窃取了吗?3·15 晚会将可怕的信息“黑洞”揭开了。
2025 年央视 315 晚会进行了曝光。在近年来的时间范围内,互联网上涌现出了大量“精准获客”的广告。这些广告宣称,借助“大数据获客软件”,商家能够精准地获取海量目标人群的消费习惯以及手机号码等相关信息。
根据推销信息,记者找到了一些公司。在云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称,他们的获客软件具备这样的功能:可以将商家所期望的关键词设定为标签,该软件会自动在选定的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进行扫描,一旦在评论区中发现与标签词相关的内容,就会强行抓取这个用户的电话以及微信账号等信息。此外,这款获客软件具备这样的功能,它能够帮助商家去监控自己同行的直播带货数据,同时也能够偷取这些数据。并且,它还可以让商家进入对方的直播间进行“截流和引流”操作。在绿信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的这些软件都是借助爬虫技术来实现的,而通过这种技术,软件能够偷取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企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宣称“拥有 20 亿条精准人群画像”。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获客软件叫“火眼云”,且已卖给很多企业。比如土巴兔这类企业,口腔领域现在有拜博,医美方面比如说美莱。此外,工作人员介绍,“火眼云”具备这样的功能:能够获取企业公众号的关注用户的手机号码,也能够获取微信群成员的手机号码。只要是点击阅读过企业公众号文章或者转发过企业公众号文章的用户,其手机号码也会被窃取。
知情人在调查过程中告诉记者,如今市场上最厉害的“获客”公司,不仅会在互联网上窃取数据,还能借助手机的三网通信大数据来进行获客。记者在一份宣传资料上看到,这家公司把个人用户划分成 9 种类型,个人标签有 3800 项,拥有 2 亿多个网站,6 万个互联网品牌,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达到了 100 亿条。
启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三网大数据”指的是三家电信运营商的数据。经过一番核对,记者发现启科科技通过运营商大数据获取到的个人数据信息是真实且无误的。工作人员告知记者,他们是借助“精准通客户管理平台”,该平台上显示的正是某电信运营商后台的实时数据。这款软件把海量用户信息都用成百上千的数字标签打上了记号,这些信息就像待售的商品一样。
“一天打10万个电话”!智能机器人成骚扰电话“帮凶”
一年多来,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所谓“外呼”业务的广告。这些外呼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帮助商家向手机用户拨打其营销电话,也就是俗称的“电销”。这些外呼公司以“高效触达用户”“精准拓客”等为旗号招揽生意,甚至宣称能够通过 AI 智能机器人拨打营销电话。
记者依据这些“外呼”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前往多地展开调查。当下,行业主流是使用所谓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来拨打营销电话。其一,机器人具备不知疲倦的特点,能够日夜不停地拨打营销电话;其二,智能机器人输出的声音是由真人录音制作而成的,这使得接听用户难以分辨其真假。
在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田经理打开了一套正在给客户测试运行的系统后台,口腔医院的智能机器人的话术展现在电脑屏幕上,每句话都有相应的触发关键词,若消费者说了相关语句,智能机器人就会转到对应的回复内容。他表示,AI 的种类划分很广泛。这种 AI 是纯外呼 AI。在前期,AI 相当于无限接近一个真正的人来帮你呼叫这个电话。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外呼智能机器人也好,真实的电话营销人员也罢,倘若未经消费者同意就拨打这类营销电话,均属于违法行为。有一种虚拟运营商,在业内被统一称作“虚商”,这种虚拟运营商也会发售 11 位的手机号码,其中大部分是以 17 或是 16 等数字开头的,在业内被称为“小号”。记者得知,这些从事外呼业务的公司,是从虚拟运营商那里购买的“小号”。这些号码不存在实体手机卡,也无需进行实名认证。通过获客软件窃取消费者电话号码,由于虚拟运营商拥有大量小号,再加上外呼智能机器人所谓的科技助力,市场上外呼公司的电话销售产业链条便快速形成了。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财经、大象新闻、天眼查
免责声明:本文的内容以及数据仅仅是供参考的,不能够构成投资方面的建议,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核实。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操作,所产生的风险需要由自己承担。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