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于 3 月 19 日在北京发布一则题为:让高水平人才能够“稳稳地生长出来”的内容,这体现了我国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推进。
新华社记者刘祯、温竞华、张泉
科技被视为第一生产力,人才被当作第一资源,创新被认定为第一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这样的提出:要坚持以创新来引领发展,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体推进。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承担重要任务、充当主要角色。那么,怎样才能够更好地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呢?又如何能够进一步调动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呢?日前,记者走进了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去聆听青年人才对于创新发展所怀揣的期盼和诉求。
推行同行评议,客观公正专业地考量人才
我是在国际的“小同行”评价机制的支持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吴小虎最为想感谢的,是那些从未见过面的同行。
这位“90 后”科研工作者从事辐射换热、太阳能综合利用、微纳光学等领域的研究,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关注。在这些成果中,他率先观测到了双曲材料中的非对称吸收,该成果入选了美国光学学会年度全球 30 项光学进展。
我的研究较为小众。不过,由于得到了国际“小同行”的评价,所以在入职聘用这一环节,我获得了研究院的支持;在申请高级职称时,也得到了研究院的支持;在申报人才计划时,同样获得了研究院的支持。并且,我还申请到了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学术交流机会。吴小虎说道。
2022 年 9 月,科技部等八部门推出了《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此方案在 6 个地方以及 21 家高校院所开展试点工作。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作为地方试点机构中的一个,建立起了国际“小同行”评价机制,并且对其进行了完善。该机制聚焦于申请人的细分研究领域,组建了不少于 15 人的同行专家评审团,在这些评审团成员中,海外专家不少于二分之一。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人事部副部长张冲介绍,在考量申请人时,不会仅仅依据论文和奖项,而是秉持客观、公正、专业的态度,去对申请人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实际贡献进行考量。目前,研究院已经吸纳了 300 多名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专家。
科研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调整。科研人员的成才也并非在一夜之间就能实现,必须要尊重科研规律以及人才成长规律,促使高水平人才能够“稳稳地成长起来”。科技部人才中心的研究员林芬芬表示,针对基础研究类人才推行以同行评价为主的方式,这样有利于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于高风险、长周期的原创性研究工作,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设立长周期考核,让研究者安坐“冷板凳”
拉长考核周期,能够使大家静下心来深入研究真正有意义的问题,而不会仅仅为了交差而进行一些短平快的研究。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吕琦作为长周期考核的受益者,他潜心钻研随机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成功解决了一些长期未得到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且还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 45 分钟的报告。
四川大学针对数学学科研究周期长且成果产出慢的特点,在数学学院设立了“人才特区”。该校对新进人才实行长周期考核,首聘期期满后,在经学校审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聘期年限,其最长年限不超过 8 年。
基础学科研究如同在“无人区”进行探险,只有安安稳稳地坐“冷板凳”,才能够发现“新大陆”。随着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不断深入并持续推进,各级试点单位依据学科的特点以及任务的性质,把评价周期确定得更加科学,具体情况如下——
华中农业大学推行“狮山硕彦计划”,构建了成熟型人才“5 年+5 年”以及成长型人才“3 年+3 年”的长周期考核评价体系;北京大学依据基础学科的特点,着重学术积累与过程培育,新体制教师的预聘期能依照学科状况延长至 8 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新进入该所的研究人员,在 6 年之内无需接受考核,其工资采用年薪制……当下,90%以上的中央级试点单位针对基础研究人才或青年科技人才实行 5 至 10 年的考核评价。
青年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既是主力军,也是生力军,同时还是科技创新政策的受益者。只有建立起符合学科规律和特色的人才评价机制,才能让那些真正热爱科研的人产出真正的成果。
未来,我会在研究领域持续进行探索。我会努力争取做出更多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也就是从 0 到 1 的创新成果。吕琦如是说道。
回应成长诉求,为青年英才开辟减负赋能的沃土
我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徐明升很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期。他入职时被聘为“预聘制副研究员”。以往预聘制留校是需要竞争名额的。但在 2019 年学校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之后,就不再有名额限制了。只要成果业绩特别优秀,就能够获得聘任。
徐明升说,他不再因竞争而感到焦虑,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2020 年,他获聘为副教授之后,承担了许多国家重点任务,还获得了 20 余项授权专利,仅仅用了不到 3 年的时间就晋升为教授。
山东大学人事部部长以及人才办主任刘健表示,以往晋升时,不但要看文章,还必须要满足年限要求、论及资历。如今,学校全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更加注重创新质量、社会贡献以及国际国内影响力。对于那些在服务国家区域战略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青年学者,学校会给予重点支持。
支持青年人才发展,需要给他们营造可以潜心研究的成长环境。深圳湾实验室为此着力打造青年科研人才引育的新生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能够自主进行团队成员的招聘,能够自主地挑选并调整科研任务的技术路线,能够更自由地对科研经费进行支配,还能够开展学科交叉合作等。深圳湾实验室分子生理学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员张浩岳借助入职时所拨付的科研启动经费,引领课题组对染色质三维折叠的动态形成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后续应用进行研究,其最新研究成果在近日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得以发表。
青年英才在拔节生长,他们扎根于创新的沃土,这片沃土能起到减负赋能的作用。如今,张浩岳的课题组中“95 后”的生力军数量越来越多。他表示:“我们会持续耕好这块试验田,它是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领域,要鼓励更年轻的科研人员大胆去发现,自由地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