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饮一江水音乐会:上海与西藏的文化对话在舞台绽放

admin

扎西德勒视频__扎西德勒回复

_扎西德勒视频_扎西德勒回复

多布次仁来自西藏定日县,他弹起了三弦胡。一旁的索朗次仁与同伴情不自禁地和上了洛谐《水莲花》的歌词。他们自如地舞动着,看上去仿佛在黄浦江东岸的上海舞台上和在家乡一样自在。这是在演出前,文汇报记者在东方艺术中心后台所见到的一幕。

扎西德勒回复_扎西德勒视频_

扎西德勒视频__扎西德勒回复

东方艺术中心的后台,多布次仁开始弹奏三弦胡,紧接着就“起范儿”了。

同时,这也是上海与西藏艺术家们之间念念不忘的心灵回响。

扎西德勒回复_扎西德勒视频_

音乐会上,舞者着特色服饰跳藏戏。(主办方供图)

扎西德勒回复_扎西德勒视频_

扎西德勒回复__扎西德勒视频

巴桑普赤在后台穿上藏戏服饰。(孙彦扬摄)

非遗从茶马古道来到都市舞台,在这里获得了“新生”。在音乐会上,定日县艺术团带着国家级非遗“洛谐”的群舞《水莲花》登台亮相。“洛谐”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南部歌曲”,它以强烈的舞蹈表现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而闻名。六弦琴的音色浑厚,藏族舞者的步伐铿锵,再加上女性身上各类宝石装饰发出的叮咚响声,共同再现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礼赞。

扎西德勒回复__扎西德勒视频

音乐会上,“洛谐”群舞《水莲花》。(孙彦扬摄)

扎西德勒视频_扎西德勒回复_

定日县艺术团团长格桑德吉向记者讲述道,“定日洛谐,三弦胡(孜兹)与六弦琴(扎木念)是不可或缺的,其弹法也和其他地区不一样,大家不是坐着弹奏,而是要站着舞动,这便是我们最独特的地方。”在后台,记者曾试着弹奏六弦琴,发现技法颇为艰难,琴身很轻,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一直在不断适应表演的需求。“洛谐的歌曲,无论是小婴孩还是老人都熟悉且会跳。”定日县艺术团有演出和培训,各村文艺演出队也有演出和培训,共计每年要进行一百多场演出,这样就确保了洛谐非遗的持续生命力。格桑德吉说。

扎西德勒回复__扎西德勒视频

藏戏出场。(主办方供图)

藏戏的蓝色温巴面具一上场,就燃动了沪上观众的心。这份艺术传承了 1300 多年,传承的是雪域文化的神圣。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定日县艺术团团员洛桑达瓦告知记者,温巴面具属于藏戏面具的一类。其中,蓝温巴面具比白温巴面具稍微大一些。它绣有喷焰来尼三宝以及日月图案。下额部分是用獐子毛或者山羊毛来装饰胡须的。其身后有长长的五彩锦缎进行装饰。当飘带飞起来的时候,跳起来会格外带劲!

_扎西德勒回复_扎西德勒视频

扎西德勒视频_扎西德勒回复_

蓝色温巴面具,它上面有日月图案,还有“青稞”状贝壳饰物等。在蓝色温巴面具之后是五彩锦缎。(孙彦扬摄)

_扎西德勒视频_扎西德勒回复

洛桑达瓦在后台舞起藏戏,演示锦缎飞舞的样子。(孙彦扬摄)

上海轻音乐团以原创作品《五十六个民族同唱敬酒歌》《三千年之恋》进行回应。它用流行编曲来解构茶马古道的苍茫韵律,让电声乐队与三弦琴展开跨越时空的合奏。在这一刻,海派文化的精致和藏族艺术的野性,在音乐里实现了灵魂的共振。上海轻音乐团团长董德平向记者表示:他在西藏看到洛谐和藏戏等非遗艺术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时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非遗艺术带到上海的舞台上。他认为“轻音乐+非遗”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并且他们已经开始为西藏的朋友创作歌曲了。未来他们要把更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带到 4500 米的高原,让藏族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音乐,感受到上海人民的祝福。

扎西德勒回复_扎西德勒视频_

扎西德勒回复__扎西德勒视频

沪藏两地进行艺术相融,这是双向的奔赴,是一次充满暖意的文化援建实践。2024 年上海轻音乐团到西藏,与定日县达成了共识,以音乐作为媒介,把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送到日喀则的各个地方,同时把藏族非遗推向世界的舞台。今年定日县遭遇了地震灾害。乐团秉持着“演出即帮扶”的初心,把票房转化为重建的力量,实现了从“文化输血”到“情感共融”的转变与升华。这场音乐会的收入将全部捐赠给定日县地震灾区,通过音符持续传递“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情怀。昨晚在台前幕后,充满的是跨越地域和民族的大爱,最终汇聚在了谢幕时全场观众喊出的“扎西德勒”这句话语中。

_扎西德勒回复_扎西德勒视频

定日县艺术团团员行李箱里全是特色服饰。(孙彦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