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播
暂停
00:00/00:00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102年前的上海。
中国银行职工中间有这样一个消息流传着。中行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在前往一名病逝老职工家中进行慰问时察觉到,这名职工的家境十分贫寒,一家人都挤在石库门底楼那一间很狭小的房间里,过着很窘迫的生活。这样的情景让宋汉章产生了“为职工建造住宅区”的念头。最终,经过中行常务董事会的讨论并获得通过,这片住宅区被选在了当时的沪西极司菲尔路上。
极司菲尔路,也就是如今的万航渡路,它始筑于 19 世纪 60 年代。这条路南起愚园路,北至曹家渡后折向西,最终到达长宁路,还与娄山关路相衔接。1943 年,它更名为梵皇渡路,因为梵皇渡原本是苏州河边的一个渡口,据《长宁区地名志》记载,其旧址位于万航渡路沪杭铁路二号桥东首的苏州河边。1964 年,又改称万航渡路,一直沿用至今。
有关这条马路的故事,还要从曹家渡的历史说起。
秋瑾在此拔剑起舞
曹家渡地区是由万航渡路、万航渡后路、长寿路、长宁路、长宁支路五条道路交会后辐射开来的区域。这里曾是沪西烟火万家,是商业闹市所在之地。同时,它也是上海另一处被称为“五角场”的地标。
曹家渡起初是吴淞江(苏州河)旁边的一块荒地。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因为曹姓族人在这里捐资造船并且义渡行人,所以它有了这个名字。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10 年代,随着周边道路被开辟修筑,电车开始开通运营,梵皇渡车站也设立了起来,曹家渡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法华乡志》有这样的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 年),有人购买土地建造油车(榨油坊),这就是它成为集市的开始。”西段开办了缫丝厂,东段开办了面粉厂。招募男女工人,在这里穿衣,在这里吃饭,聚集在这里的人不少于数千人。于是马路两旁开始建房开店,各种工匠居住在店铺中,集市也就形成了……中外的富商大贾没有不带着他们的资金来设厂经商的。除了缫丝厂和面粉厂之外,像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等,在不几年的时间里相继成立。曹家渡因此获得了“沪西小上海”的美誉。
工商业日新月异,人文气息也日益浓厚。如今万航渡路与华阳路交会处的苏州河畔,曾有一座私家花园,名为“小万柳堂”(建筑已不存),它原是无锡名士廉泉与其妻吴芝瑛在上海的住所。廉泉祖上是元代名臣廉希宪,廉希宪在元大都(现北京)建有“万柳堂”,所以廉泉袭其堂名并冠以“小”字。
廉、吴夫妇在居住此地期间,凭借书画和诗词而闻名。中外的访客接连不断地前来,在这些访客当中,有“鉴湖女侠”秋瑾。
吴芝瑛因为志同道合,在北京生活的时候,就和秋瑾结为了姐妹。秋瑾在送给她的诗里写过:“没有结成生死之盟但总是交往广泛”“像管鲍那样的文字之交情谊”。1904 年,吴芝瑛搬到上海之后,秋瑾曾经是“小万柳堂”的座上客,两人说到感情深厚的地方时,秋瑾拔出剑来跳舞,情绪激昂地唱歌。1906 年,秋瑾在上海开始筹备《中国女报》。她大力宣扬男女平等的理念。吴芝瑛得知此事后,自己不但慷慨地拿出钱财给予支持,还在家中举办宴席,广泛邀请上海的名媛们前来。她积极发动大家一起集资。对于秋瑾投身于革命这件事,她满怀热情地进行赞颂,说道:“英雄需要有毅力,志士往往要经历很多苦心。”
1907 年 7 月 15 日,秋瑾于绍兴轩亭口被就义。之后,吴芝瑛为达成她“埋骨西泠”的遗愿,毅然冒死将秋瑾遗体运往杭州,将其安葬在西湖白堤尽头西泠桥畔,还亲自为她题写碑文。此后,又在小万柳堂内开辟建造了悲秋阁,以此来纪念秋瑾。
万柳夫妇
吴芝瑛书《鉴湖女侠秋君墓表》
既有知识必当授人
1913 年 2 月 1 日,孙中山先生受到邀请来到了圣约翰大学校园内,这里也就是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校址。他登上“思颜堂”,如今这里是 40 号楼,在上面发表演说。他告诫青年,既然有了知识,就一定要传授给他人。在民主国家,教育是根本。如果人民热爱学习,就没有不乐意接受的。先觉悟的人有启发后觉悟的人的责任,不能推卸。把自己所得到的,教给自己的国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光芒隐藏起来。他阐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孙先生慷慨陈词之地,距离小万柳堂不远。
中行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记得,小万柳堂见证了他人生中极为惊心动魄的一幕。1912 年 3 月 24 日,他受邀前往小万柳堂赴宴,在此期间,他突然遭到沪军都督陈其美秘密派人的拘捕。这其中的原委与当时的一场金融博弈有关。
上海光复之后,沪军都督府每个月支出超过百万。为了筹备军饷,陈其美想要筹组上海中华银行,把它当作“以后开办中央银行的基础”。他多次向孙中山请求,希望将中华银行设立为中央银行,用没收大清银行的官股来充当日常的费用。然而,孙中山并不支持陈其美的这种主张,而是极力主张让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让其继续承担中央银行的职责。陈其美原本打了个如意算盘,可这个算盘落空了。于是他设计把宋汉章给逮捕了,目的是阻挠大清银行的改组,让宋汉章不得不听从他的安排。
此事发生后,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终,在各界的支持和声援下,被扣押了 20 多天的宋汉章获得了取保候审并被释放。宋汉章也因此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当时财政总长熊希龄做出批示:“这位宋汉章在办理前清银行时,名声很不错。这次他虽然因为公事而遭受困扰,之前我与沪军陈都督见面时,他也说宋汉章办事谨慎,廉洁且清正,并没有什么亏欠……大致来说,前清银行的做法是以牟利为目的,很是违背了国家的宗旨,从而招致了商民的怨恨和指责,这过错在于前清时期没有政策,与宋汉章本人实际上没有关系。”今幸公家已将此事彻底查清,真相得以水落石出。这正可以表明该员并无私弊,此后他的信用将更加彰显。切不可因此事而灰心丧气。
四年后,北洋政府向中国银行下达了钞票停兑、存款止付的“停兑令”。宋汉章再次处于极为艰难的境地。然而,他毫不慌乱,与中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嘉璈一同为了维护中行的信誉而努力。他们齐心协力地抵制“停兑令”,凭借此举措,中行的名声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存款数额也随之迅速增加。
中行集中全国资金已达到十分可观的程度。
殖殖其庭君子攸宁
中行有充裕的资金储备,这为建造职工住宅区创造了条件。在宋汉章等人的推动下,中行上海分行从 1923 年开始,在极司菲尔路 96 号(现万航渡路 623 弄)进行投资兴建“中行别业”。并且在该地块上建造起了综合型社区,这个社区包含宿舍楼、公寓楼、连体别墅(也称“九幢头”或“九宅头”)、学校、图书馆、饮食店、诊所、运动场等。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许多在上海工作的中国银行职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15 分钟生活圈”。作家程乃珊的祖父母是“中行别业”的住户,她的外祖父母当年也曾经是“中行别业”的住户。
1937 年淞沪抗战结束,好景未能持续。随后,上海进入“孤岛时期”。“汪伪特工总部”进驻了极司菲尔路 76 号(现万航渡路 435 号,该建筑已不存在)。极司菲尔路及周边地区渐渐沦为日伪特务极为猖獗的“沪西歹土”。1939 年初,出版家张元济原本居住在极司菲尔路 40 号,不过该建筑已不存在。由于家境窘迫以及家人安全等原因,他被迫卖掉了老宅,随后举家迁居到了霞飞路(现淮海中路)上方花园 24 号。1940 年 2 月的一个夜晚,百乐门舞厅位于极司菲尔路愚园路转角处。舞厅内枪声响起,舞女陈曼丽应声倒地。她被送医后抢救无效,宣告身亡。案情至今依然扑朔迷离……此时的极司菲尔路,已俨然成为“是非之地”的代名词。
在那个多事的时期,中行的职工们始终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1941 年初,汪伪政府成立了伪中央储备银行,并且指示 76 号特工总部使用各种手段强行推行“中储券”。以中行作为代表的各大华资银行坚决抵制这种行为,一致决定不接收伪钞。随后,报复行动开始了。“中行别业”曾历经多次“腥风血雨”。在 1941 年 3 月 22 日凌晨的一次搜捕行动中,中行有 128 名员工及家属被非法逮捕。后来,经各界人士积极营救,其中的大部分人最终得以获释。在此期间,中行的其余员工毫不畏惧艰险,依然坚守岗位,赢得了当时舆论的赞誉。
抗战胜利于 1945 年,此后大批中行职工陆续返回上海。为了解决住宿问题,中行上海分行在 1946 年到 1947 年间,在“中行别业”内建造了一批公寓楼,这些公寓楼有 5 层,也被称作“新公寓”。值得注意的是,“新公寓”71 号过道两侧上方镶有八个大字,写着“筑室百堵,爰居爰处”;72 号过道两侧上方也镶有八个大字,写着“殖殖其庭,君子攸宁”。这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的名句,寄托了当时中行别业居民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
1949年5月25日,上海市苏州河以南地区已迎来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即将进驻“第一宿营地”——圣约翰大学“交谊楼”之时,有两条巨幅标语已抵达外滩。这两条标语长约 30 米,是由中行别业居民叶子圣手书的,内容分别为“庆祝大上海解放”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些标语在中行地下党支部党员与积极分子的护送下安全抵达外滩,并且从中行大楼上像两条瀑布一样飞泻而下,正迎接着第一缕曙光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