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1 日,全国 300 余位民营企业家齐聚武汉江夏,这里上演了一场思想盛宴。在“民营企业汇 翘楚江夏行”活动现场,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进行了一场主旨演讲,聚焦“新江夏的破局之道”。他为江夏开启了“科创湖区”的新想象,还抛出了对标上海青浦区的战略构想,这引发了政商学界的热烈反响。
战略专家王志纲在右三的位置,他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对江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图是由通讯员提供的。
王志纲在登台演讲之前,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对江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探寻了金口千年古镇的文化脉络;见证了楚能新能源智能化车间中“光储端氢”产业链的崛起;触摸到了海康威视智慧物联基地里数字经济的脉搏;感受到了武汉纺织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一粒纤维改变世界”的科创力量。这场沉浸式的调研,成为了他进行战略研判的重要依据。
王志纲作主旨演讲。图/江夏融媒
【1】四大关键词勾勒“新江夏图景”
新质生产力要素在这里产生了独特的反应!王志纲通过四个关键词来定义江夏的优势,分别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聚合场、大学所带来的人才红利、科创湖区的理想样本以及具有近悦远来效应的强磁场。
近年来,江夏区以科技创新来引领产业创新。它不断对“331X”产业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它还在加速壮大以“车、光、康”为代表的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此外,它在创新方面竞逐“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联”这三大新兴赛道。并且,它超前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进行了布局。
王志纲认为,江夏将光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形成了“创新雨林”。在实验室中,论文正逐步转化为生产线上的专利。这些情况充分表明,江夏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要素的聚合场所。
此外,江夏与 7 所“双一流”名校相邻。江夏拥有 24 所高校,还有 33 万名大学生。江夏有 12 个“国字号”创新平台,其中包括亚洲最大的 P4 实验室。江夏是全省科技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也是创新要素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王志纲认为,这既是江夏的人才红利,也是区域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现场,王志纲对江夏汤逊湖、梁子湖的生态本底与环湖科创走廊相互交织的布局给予了点赞。他指出,这里是科创湖区的理想样本。这里也是产城融合的新范式。
据悉,2024 年江夏区的 GDP 达到了 1327.4 亿元。在全国的多个“百强赛道”中,江夏区持续取得进步,包括综合实力百强、创新百强、工业百强、投资竞争力百强等 6 个赛道。如今,江夏区已成为企业家们创新的高地、创业的福地以及创造的宝地。上汽通用等龙头企业被汇聚于此,国药中生等企业也在其中。海康威视等领军企业得到了引进和培育,金盘科技等企业亦是如此。“杭州七龙珠”之称的灵伴科技等创新企业在本地落地。多点支撑、多极崛起的产业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13 年前我初次来到江夏,如今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不仅交通设施有了改变,环境也变了样,而且我还看到了众多新兴企业。王志纲称,从上汽通用、国药中生等大企业入驻,到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不断涌现,企业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营商环境的蜕变,江夏已经构建起了一种能让近处的人感到愉悦、远处的人也愿意前来的强大磁场。他还谈到本次活动参观的楚能新能源,这是江夏转型成功的典型企业。企业负责人曾直白地向我表明,他们选择江夏的原因在于江夏的服务良好且效率较高,而这便是营商的软环境。
【2】对标上海青浦,江夏有望打造成“中部青浦”
楚天史一部,半部在江夏。从某种程度而言,江夏与上海青浦存在类似的情况,能够对标青浦的发展模式。在对江夏区未来发展进行探讨时,王志纲对照上海青浦区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一个城区若要达到蓬勃发展的状态,“生活、生意、生命”这三者深度融合是不可或缺的。他指出,青浦凭借着长三角的地理中心这一优势,以及华为研发中心的集聚效应和总部经济生态这三大支点,从而跃升为战略要地。江夏则兼具武汉新城与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叠加优势,并且还坐拥长江黄金水道的战略资源。在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和生态禀赋等方面,江夏具备着能够与青浦区相对比的潜力。他指出,江夏在“三生融合”的理念以及产城协同的路径方面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未来倘若能够将武汉都市圈的战略与之相结合,并且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那么江夏区就有希望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青浦样本”。
演讲结束后,江苏的瑞纳芯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隋浩然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说,王志纲老师指出了江夏的战略优势,此地正是新质生产力转化的绝佳试验场。他还介绍,他们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一种应用于光电子行业的新型材料,目前正有扩大产能的需求。他是医学专业毕业的。曾经在武汉创业起步。十多年后开辟了新材料这一领域。现在得知江夏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环境与他们的市场方向相契合。并且有高校人才的资源支撑。他有意回武汉设立分公司,在江夏实现产能落地。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长三角一体化以及长江经济带战略相互叠加所形成的宏观格局当中,江夏此次借助智慧进行升级,这不但与一个区域的发展相关,而且还隐隐显现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突围的新逻辑,那就是要跳出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思维,通过生态价值的转化、科创要素的聚合以及战略区位的重构,来达成“换道超车”的目标。“大学之城”与“战略家思维”相遇,这场在春天发生的思想碰撞,或许正孕育着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想法。
九派新闻记者 王晶 通讯员 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