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牵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联合制定并公布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文件,内容旨在通过文艺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具体实施计划。该方案已正式传达至各省相应部门,包括宣传、农业农村、教育、文化和旅游、广电、文联、作协等机构,要求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切实执行相关要求。
《“以文塑乡”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全部内容如下。
“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
为了充分展现文学艺术对乡村整体复兴的推动力,促进乡村文化的兴盛,助力打造环境宜人且适合发展的美好乡村,特拟定此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遵循国家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国家领导人文化思想的内涵,切实执行国家领导人关于“三农”工作的关键指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千万工程”的成功做法,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的原则,遵循因地区差异而采取稳妥推进的策略,保持事业的公益本色并推动共建共享,用文化凝聚精神力量,以艺术提升审美价值,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使优质文化资源直接惠及基层民众,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推动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思想动力与文化支撑。
二、重点任务
开展创作深受农民喜爱的文艺作品,安排作家艺术家前往乡村,创作体现和谐乡村、温馨乡情的文学、戏剧、影视、曲艺、音乐、美术等作品,实施优秀微短剧创作激励项目、新时代乡村面貌巨变创作项目等,创作一批展现新时代农村发展成果的文艺作品。展现“群星奖”示范效应,促进基层文化组织创作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文艺作品。举办倡导良好风尚的优秀文艺作品征集及全国巡展活动、实施“艺术照亮乡村”农民优秀文艺作品遴选等,唤醒乡村本土创作潜能。迎合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新趋势,推出一系列网络剧集、网络综艺节目等高品质网络文艺作品。
2.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服务。大力实施“民族复兴的愿景——文化普及工程”,积极推动“文教卫下乡”计划,“节日庆典”系列方案,乡村电影公益展映,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升级,“基层送喜乐”,“与民众共舞”文艺公益,乡土艺术团体下乡等,整合优秀演出团队与服务力量,精确满足村民需要,提升活动号召力。针对乡村地区的年长居民、单独生活的儿童等特定人群,举办戏曲表演、文艺推广等相关项目。
要鼓励村民自发组织文娱活动。以村民为中心、以农业为重点、在农村进行,各地方要依据自身文化传统,举办群众性的歌唱、剪纸、诗歌创作、广场舞蹈、舞龙舞狮、龙舟竞渡、乒乓球、篮球、棋牌等文娱及民俗活动。要成功运作村级跑步、村级舞蹈、“村BA”、村级足球赛、村级晚会、村级歌曲、村级戏曲等“村”字头的文娱活动,为村民提供展现才华的机会。开展“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举办“村歌嘹亮”主题活动、举行“爱中华爱家乡”中国农民诗会、举办“新国潮”乡村文化艺术展演、举办乡村音乐中国风、举办广场舞大会、开展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举办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展演——百团汇演等,建立活动平台、建立比赛平台,呈现乡村群众文艺突出成就。
文艺界人士应深入乡村开展共建活动。积极推行“固本计划”——文艺促进基层文明行动,举办各类文艺公益服务,促使文艺工作者与村级组织、农家等结伴合作,不断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促使国家级、省级国有文艺团体优秀演出人才与县乡村基层文艺演出队伍结成对子,给予专业指导、剧目研发、队伍构建等支持。持续进行“志智双扶”活动,引导实施“艺术乡建”,利用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力,号召更多村民加入,唤醒乡村自身活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长期进步。
充分运用各种乡村文化场所。凭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其分所分站、基层综合文化服务站点、乡村公共广场、村民活动中心、戏曲表演台、村民阅览室等设施,定期举办各式文艺演出和文化项目,充实场所功能,增强服务效能。围绕古村落、老房子、特色客栈、观光景点等,建设一些灵活多样、公开透明的文化服务场所,尝试举办读书分享、艺术推广等活动。增强乡村美学馆、乡土艺术馆、文人书斋、民间技艺坊、艺术创作点、写生实践区等地的服务能力,吸引更多有价值的资源,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便利。
促进乡村产业升级,依据乡村产业成长具体状况提供艺术支持,强化农产品包装制作、创意构思和推广销售,增大农产品文化价值。启动传统工艺复兴项目,推动乡村技艺人才成长计划,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传承教学场所(基地、站点)等资源,增强乡村手工技艺发展层次。启动乡村文化振兴计划,开拓旅游新模式,培养农业文化娱乐融合项目,显著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借助传统艺术、地方风俗等发展家庭副业,设计适合家庭制作的文创商品。推动乡村资源与电影制作对接,塑造更多彰显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组织乡村文化创新竞赛,发掘杰出的创意方案和成果。促进数字化手段助力乡村文化发展,尝试构建网络化的乡村艺术作品交易场所,增加售卖途径。
提升乡村学校审美教育水平。推行校园审美熏陶计划,扩大乡村审美体验课程范围,举办审美主题互动活动,线上线下共同利用优质审美教育资源,增强乡村师生审美认知与审美能力。筹备针对乡村学校的多种文化艺术展示、互动交流、深度学习、创意工作坊等。强化品德培养、智力开发、体质锻炼与劳动实践同审美教育的结合,推动乡村学子综合成长。促进一般大学、艺术类职业院校等机构的相关学科教学与实践机制健全,激发教师与学生前往乡村进行文艺创作、提供帮助、传播知识等行为,助力乡村审美教育水平提升。
要守护并延续乡村文化脉络,需深入探究优秀农耕文明的丰富底蕴,宣扬革命精神,继承并光大传统艺术。启动乡村历史档案项目,实施全国乡村艺术资源普查与系统整理,促进村庄史志的编修工作,借助农业博物馆、乡村历史场馆等平台,彰显乡土文化的深厚积淀。依据第四次全国文物调查,持续开展农业遗产的发掘与确认,主动争取将重要农业遗产列入名录。积极实施传统村落保育与开发举措,着力强化历史底蕴深厚的城镇与村庄守护任务。促进民族性节庆活动复兴,成功举办农民丰收庆典。支持各区域依据独特条件研究制定乡村审美规范,促使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发展蓝图及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挖掘、造就、联合众多地方文化精英、乡村文化辅导员、古建技艺师傅、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乡村意见领袖等乡村文化中坚力量,让他们在策划文艺展演、推动文艺创作、保护文化遗产、提升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提升乡村文化人才培育水平,针对乡土文化精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负责人、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等群体开设专项研修班,构建“文艺助农乡村”人才档案,进行长期关注和资源倾斜。引导高校师生、社会团体、文化机构中的文艺人才投身乡村文化振兴,给予知识贡献和技术援助。激发文化创新者的正面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加入乡村文化建设和产业推进。
强化宣传教育工作,秉持正向理念与核心价值,鼓励新闻媒体深度探访并报道乡村优秀文化事项、地方性艺术展演以及杰出人物事迹,促使主要网络商业平台借助短视频、现场直播、互动节目等形式扩大社会影响,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推动艺术家、网络意见领袖等投身公益表演、品牌合作、地域推广等活动,为乡村文化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组织保障
各相关单位依据自身职能周密部署,确保各项要求得到执行。宣传与农业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党政机关、企业单位、新闻媒体及社会民众协同合作,共同促进任务顺利完成。研究将文艺人员的乡村文化活动作为考核标准之一。运用当前财政资源进行有效引导,集中力量投向关键环节,增强使用效益,促进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注重梳理成功做法,促进实践分享,推广优秀成果,提升“大地流彩”项目知名度,发挥其引领作用,推动各地勇于尝试创新模式。深化相关学科领域探讨,组建专业人才队伍,提供专业意见和方向指引。严格遵循标准流程,防止简单化处理,避免无序扩张,杜绝盲目进行大规模改造,禁止以其他形式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致力于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促使党政机关养成节俭习惯,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确保基层不受额外压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