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西藏松盘村牦牛养殖的新变化

admin

深入理解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走进乡村,探寻振兴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 傅强 尕玛多吉

西藏初春的黎明,丝丝寒意犹存,位于拉萨市林周县松盘乡的松盘村,净牧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牦牛繁育基地,早已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清晨时分,28岁的次旦宗巴姑娘便踏进了位于村子附近的那片牦牛扩繁场,逐一检查牛舍内的牛只,细致地记录下它们的进食情况、健康状况,还有母牛的妊娠和分娩状况。接着,她凭借着熟练的操作,将收集到的信息逐一输入数据库,以便“牦牛厨房”能够实时调整当天的饲料营养搭配。

_拉萨松多_拉萨养殖场有哪些

松盘村村民在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资料图片

饲养的牦牛每日享用十几种精心调配的“营养套餐”,育肥周期仅需三至五个月,相较农户自行育肥需耗时七八个月,显著减少了时间消耗,降低了成本。此外,扩繁场还向农户供应了超过五百头高品质种牛,从而改善了农区牧业结构。次旦宗巴,作为扩繁场的饲养主管,向记者透露了这些信息。

林周县享有“拉萨粮仓”的美称。过去,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松盘村等南部村庄主要以农业为生,主要从事种植,而北部地区则以牧业为主导,南北两地各自为政,产业协同难以实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然而,如今松盘村凭借农业资源的优势,着力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实施“循环农牧业”模式,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西藏地区牦牛饲养的历史悠久,超过千年,然而传统的饲养方法较为简略,牦牛的生长规律“夏季肥壮、秋季丰满、冬季消瘦、春季死亡”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这导致畜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进而影响了农牧民增加收入和实现富裕。

2018年,转机降临——江苏省投入了1.5亿元资金,在松盘村格桑塘成功建成了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这个示范园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界限,进行了饲草料的深度加工;它以高价收购了当地农户种植的苜蓿、燕麦草,以及青稞、玉米秸秆等高品质饲草;与此同时,它还专注于牦牛的科技育种和繁殖工作,引进了帕里、娘亚等多个优质的牦牛品种,有效解决了当地牦牛品种退化、散养效益低下的问题。经过数年不懈努力与拓展,示范园区成功打造了从种植到养殖,再到肉类加工和奶制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它还引入了“企业+基地+合作社”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

拉萨松多__拉萨养殖场有哪些

位于松盘村的牦牛扩繁场。资料图片

在牦牛繁育基地,三千多头牦牛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进行繁育和精心喂养。针对后备牛群、包括哺乳母牛、怀孕母牛和未怀孕母牛的母牦牛群,以及种公牛群,我们制定了专门的“饮食计划”。次旦宗巴在2022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工作,目前他的月收入大约在七千元上下。她脸上洋溢着喜悦,兴奋地表示:“能在自家门口找到工作,为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净牧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张富刚副总经理指出,依照“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农业与牧业相互补充、持续循环发展”的理念,牦牛繁育基地每年需采购两千多吨饲料。在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他们还利用闲置土地种植耐旱的饲料作物,每亩的收入比种植青稞高出七百元以上。此外,公司还派遣科技人员对养殖户进行科学饲养的指导,这一举措使得牦牛的生长周期缩短,养殖户的净收入几乎增加了一倍。

2025年,预计牦牛养殖场的存栏量将增加30%,牦牛扩繁场每年将推广超过200头的高品质种牛,而牦牛养殖场每年的育肥牛出栏量将保持在2000头左右,饲草料加工厂也计划实现年销售各类饲料一万吨的目标。张富刚满怀信心地表示,西藏农区的牧业产业化前景广阔。

在距离牦牛繁育基地仅数百米之遥,西藏泱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机肥料生产线同样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那些深褐色的牛粪和羊粪正沿着传送带被送入处理设备中。

泱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一位95后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扎西,向我们介绍道,该公司以每立方米150元和250元的价格,分别从村民那里购得牛羊粪便,年产量达到5万吨有机肥料,营业额接近500万元,有效促进了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增收额超过100万元。该公司系由地方当局与一群年轻创业者携手创建,专注于饲料与有机肥料的生产加工,以及彭波半细羊的饲养业务,其运营状况颇佳,生意兴隆,并且成功吸纳了7位回乡大学生加入工作团队。依托于该公司的西藏首座科技小院,在自治区科协的助力下,邀请了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其中一项专利饲料产品——“富硒草饼干”,作为“十四五”规划期间西藏科技厅的重要科技成果,已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

索朗书记介绍,得益于科技助力“农业养畜、畜牧促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松盘村成功实现了化肥和农药的减量与效率提升,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效果显著,同时,一个涵盖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土壤改良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高原落日的余晖灼热而壮丽,洒满了松盘村的每一寸土地。得益于“循环农牧业”的推动,当地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稳步提升,一幅描绘着农牧产业经济循环发展的乡村振兴图景,正缓缓地在雪域高原上铺展开来。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