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边境战争进入新阶段,无人机战争爆发,双方暂无更大行动

admin

在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空战”之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冲突再次迈入了“无人机战争”的新阶段。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自5月8日起,巴基斯坦陆军总部所在地拉瓦尔品第以及主要港口城市卡拉奇等南北多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均遭受了无人机的袭击。

巴基斯坦官方数据显示,巴方军队成功摧毁了印度无人机的至少29架,然而,印军的攻击亦导致至少3人丧生。印度方面则控诉巴基斯坦军队出动无人机及导弹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军事设施进行了攻击,并宣称此次袭击已被成功抵御。

显而易见,在5月7日的激烈战斗之后,双方并未采取进一步的重大行动。然而,他们也没有立即宣告胜利或终止冲突。在这样的情形下,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于5月8日当天,分别与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以及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进行了电话交谈。据美国媒体报道,鲁比奥试图促使印巴两国通过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化解当前的危机。

夏巴兹在通话中再次强调,巴基斯坦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维护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莫迪于8日主持召开了政府部长会议,他宣布国家正处在“敏感时期”,并要求各部门持续保持高度警惕,同时确保沟通的清晰与畅通。

国语版纪录片印巴冲突_印巴冲突下的中国_

5月8日,巴基斯坦军方于当地时间成功在卡拉奇地区搜集到了印度的无人机残骸。这一事件,如图所示,由视觉中国提供图片资料。

冲突降级?

5月7日发生的“大规模空战”演变为5月8日的“无人机战争”,这究竟预示着印巴冲突的持续,还是暗示着局势的缓和?巴基斯坦空军前高级将领马苏德·阿赫塔尔于9日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透露,在5月7日的冲突过后,巴基斯坦一方原本以为事态已告一段落,然而印度一方却觉得“仍需继续”。

巴基斯坦前国家安全的智囊莫埃德·优素福参与了2019年印巴冲突的调解工作。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当时巴基斯坦成功击落了一架印度战机,并主动释放了印度飞行员。紧接着,“第二天,印度便宣称取得了胜利”。此后,冲突很快得到了缓解。

2019年的情况与此迥异,本年度印度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上风,却于5月7日遭遇巴基斯坦空军的连续打击,多架尖端战斗机被击落。尽管印度政府仍旧拒绝承认,CNN却在5月8日引用了美国及法国政府高级官员的消息,指出美法两国已确认,包括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斗机在内的印度空军战机,于5月7日被巴基斯坦空军击落。

此外,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并未重蹈2019年的覆辙,对印度自卫表示支持,而是选择了中立立场,敦促印巴双方自行解决争端。优素福强调,战场局势与美国因素的双重影响,使得莫迪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这种情势下,他或许不得不继续维持冲突状态,直至寻找到新的叙事方式来宣布“胜利”。

印度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印度长期遭受恐怖主义的侵害……我们未曾主动挑起过战争,我们的反击只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然而,他亦明确指出,印度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尊重实际控制线”。也就是说,冲突的加剧仍在可控范围内,不太可能演变成领土争斗,这与印度在先前的两次危机中所实行的策略保持了一致。

然而,鉴于“最糟糕的情景”,位于印巴实际控制线巴基斯坦区域的超过十五万村民已开始进行清理和搭建临时避难所。此外,巴基斯坦安全机构于5月9日披露的最新信息显示,巴基斯坦军队在实控线周边展开行动,已成功摧毁了多个印度军队的检查点。截至目前,印度方面尚未对此作出明确回应。

为何双双“强硬”?

本轮印巴局势紧张,其直接导火索是4月22日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一起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印度方面认为,这起导致26人丧生的恐怖袭击与巴基斯坦的武装组织有关联,并且得到了该国情报机构的协助。面对这一指控,巴基斯坦政府予以否认,并强烈要求对此事件进行一个公正、中立的国际调查。自那时起,双方持续增强对抗手段,直至5月7日,冲突规模达到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以来的最高点。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南亚地区内两个关键的大国,并且都是拥核国家,它们的人口总和占据了全球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自1971年战争结束至今,尽管双方不时会有小规模的边境冲突发生,但总体上两国已经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状态。然而,此次局势的急剧恶化,已经超出了外界的预料。

在5月7日冲突加剧之前,印度方面已经宣布暂停执行自1960年签订的《印度河水条约》,并切断了上游的水源供应,坚决阻止印度河的任何水流流向巴基斯坦。此举在双方冲突对抗的历史上,是迄今为止未曾有过的重大举措。巴基斯坦反复发出警示,强调若印度果真切断2.4亿巴基斯坦民众的供水,巴方将把此行为视为战争举动,并全力以赴进行反击。然而,这一警告并未能阻止印度启动所谓的“断水战争”。

印巴关系为何演变成这样?有分析认为,印度国内存在着显著的多元性,保持团结一致一直是历任领导人所面临的挑战。自从现任总理莫迪上台后,他逐渐倾向于民粹主义。而与巴基斯坦的冲突升级,莫迪将其视为点燃民族主义热情、确保国内稳定的策略性举措。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巴基斯坦前国家安全顾问优素福对莫迪政府提出了批评,他指出该政府“受到意识形态的驱使”,并且“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实施的是一套规则;而对于巴基斯坦,却采取了另一套不同的规则”。

莫迪政府在国内塑造了一种氛围:印度无所不能,且必定能够取得胜利。因此,在4月22日袭击事件发生后,若印度政府不把责任推给巴基斯坦并采取军事措施,其在国内将显得缺乏魄力。然而,实际情况是,一旦印度采取行动,巴基斯坦必然作出反击,从而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优素福如是说。

印度政府内部人士透露,莫迪在此次危机爆发后,下令印军采取反击行动,他向高级将领们明确指出“有权自行选择反击的目标、时机及手段”,这显然是在暗示双方冲突可能进一步加剧。紧接着,巴基斯坦方面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

《印度河水协定》原本是双方高层半个多世纪来维持“默契”合作的领域,但如今这一局面已被打破,这一变化并非短期内就能实现。自2016年边境冲突期间提出“威胁退出协定”,再到2019年冲突后“定期磋商”的暂停,直至如今演变成一场真正的“断水战争”,莫迪政府逐步将其转化为一项对抗手段。

除此之外,自2019年危机落幕之后,印巴两国展开了长达数年的隐蔽沟通。优素福回忆说,当时巴基斯坦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而印度政府则“始终如一地遵循着相同的逻辑”。进入2023年至2024年期间,巴基斯坦遭遇了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新上台的政府“依据历史教训,觉得与印度进行谈判并无太多价值”,因此转而采取了强硬的态度。

在此情境下,危机爆发之后,尽管国际社会多次敦促局势降温,众多国家的领导人也努力进行斡旋,然而在直接对话层面,印巴两国仅通过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在4月22日之后进行了三次准将级别的接触。这种级别的交流并未能有效缓解紧张气氛,反而变成了“相互指责”的场合。

国际形势的演变使得印巴两国之间的对立愈发激烈。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巴基斯坦与美国保持军事同盟关系,而印度则根据“不结盟”的立场与苏联展开紧密的军事协作,使得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在集团对抗中维持了一种相对的稳定与平衡。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美军对阿富汗的入侵,世界主要国家与印巴两国的交往发生了显著变化,印度对于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也经历了根本性的调整。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印巴之间的矛盾虽然升级,但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概率相当小。然而,当前双方冲突的激烈程度和涉及范围,已经超过了2016年的跨国特种行动和2019年的跨境空中打击。这种情况尚未导致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卷入战争,但持续加剧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对印巴两国以及整个地区来说,都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若两国关系未能得到改善,巴基斯坦的经济目标将难以达成,印度在地区事务中的愿望亦将难以实现。优素福表示,遗憾的是,他并未察觉到任何改善的迹象。

记者: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