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患病老人银行取款死亡,家属与银行协商后达成和解

admin

5月14日,湖南株洲发生了一起不幸事件,一位身患疾病的老人在银行取款过程中不幸离世,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最新消息,老人的家属彭先生透露,他们已经与银行达成了一致意见,并成功达成了和解。银行方面承诺将承担老人的丧葬费用,并且将以慰问金的形式向家属支付10万元。

齐鲁晚报 图

齐鲁晚报 图

家人陪同老人前来银行取款,本意是想用这笔钱安排转院治疗,然而老人却不幸去世,这一连串不幸的事件确实让人感到十分悲痛。事件发生后,众多网友对银行提出了批评,他们觉得银行在执行制度时过于死板,缺乏对病患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与理解。

银行发布的事件时间表及具体信息表明,银行对老人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老人抵达银行网点后,银行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并建议“可直接将款项汇至医院进行救治”。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获得家属的同意,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后续不幸事件的发生。

双方已实现和解,此事暂告一段落。对于最新的调查结果,众多网友纷纷表示“出现了反转”,进而对家属进行了指责,称其“恶意碰瓷”。但悲剧已然发生,对家属的指责并无实际帮助,反而可能带来二次伤害。

老人去世,银行可能并非直接责任人,然而,此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亦在于公众对金融机构在服务老年人方面抱有更高期望。因此,与其纠结于“反转”或“碰瓷”的问题,我们更应深思,如何才能防止此类悲剧重演?

目前,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老年人口数目不断攀升,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强。然而,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行动受限等问题,他们在办理业务时常常遭遇不少难题,有时甚至无法亲自到现场,进行身份验证等必要操作。鉴于此,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有必要主动应对这一老龄化趋势。

本次事件中,老人的家属屡次输入错误密码,因此必须由老人本人亲自前往办理密码重置的相关手续。银行方面要求老人亲自到场,进行身份的核实,这原本就是为了确保客户的资金安全。然而,在首次尝试取款时,家属并未详细说明老人的健康状况。如果银行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加警觉,主动询问相关信息,或许能够提出更为恰当的解决方案,从而防止悲剧的发生。

针对老年人特有的需求,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推进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工作,这一过程中需全面考虑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实际需求以及行为习惯等关键因素,并据此实施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以确保老年人能够切实享受到金融产品和服务带来的良好体验。

这种针对老年人的改造措施,应当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可以设立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无障碍通行设施,简化各类业务的办理手续,并适当延长服务时间;同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远程业务处理,或者为老年人提供代办事宜和上门服务等便利,以减少他们不必要的出行和等待时长。

此外,银行需强化员工培训,增强其服务理念及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技巧,确保在面临异常状况时,员工能够随机应变。

老人在取款时不幸离世,这一幕令人痛心,所幸事件已得到妥善解决。然而,此事引发的思考不应就此止步。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下,金融服务在确保规范与安全的前提下,还需融入更多的温情与体贴。我们应从改善设施、优化流程等多个角度出发,确保老年朋友们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