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轻人的着装潮流,早已不再仅仅是追逐表面的时尚元素,而是演变为深入骨髓的价格竞争,各种商品都能找到平价替代品。
奶奶风的麻花毛衣,被他们巧妙地改造成了拉夫劳伦的经典款式;相较之下,20元的帆布包不仅省去了数十万的支出,更是让同龄人领先三十年,迈向人生的高峰。
你以为年轻人对消费领域已有所了解,然而,一种名为“外贸货”的时尚单品,以每件最低5元、甚至按斤计价的姿态,悄然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开来。
网友们常说的外贸商品,实则是一种专属于上一代人的流行服饰。这类外贸店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衣物堆积如山,顾客还可大胆讨价还价。在京城人的记忆里,外贸商品仍停留在20年前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的景象,那时一件T恤只需10元,一双船鞋也不过20元。
在社交网络空间,外贸商品大致可归类为三类:尾货、品质检验合格货以及样品服装。
图源:安和
最初,那些热衷于节省开支的年轻人首先在电商平台注意到,众多带有“外贸”标签的商品价格普遍低于百元,而这些商品甚至连模特展示图都缺失,只是随意地平铺或悬挂展示。
二十几元的蕾丝披肩、三十几元的鳄鱼纹图案手提包、四十几元的针织裙装……让人仿佛穿越回小镇上的廉价商店,逛街时千万不可错过,购买不会吃亏,也不会上当。
有人甚至以极低的15元价格,成功购得了一件工艺精湛的刺绣连衣裙,而仅需20元,便可以拥有一份韩流、欧美风格的饰品。
网购外贸商品的方法一经网络传播,众多年轻人在各自城市纷纷透露,那些外贸实体店究竟藏匿于何方。
位于东四与张自忠路周边区域,曾一度是北京外贸领域的佼佼者;而在广州,中山六路这条街道在小某书上人气极高。
更让人惊讶的是,与在外贸强省排行榜上始终占据首位的广东相比,山东的青岛实际上却是一个庞大的外贸城市。据传,即墨、李沧、市北区各自都拥有一个布满外贸服装店的服装市场。即便只是去青岛赶个早市大集,人们也能轻易地找到韩系和法系的原单小上衣。
长久以来,受到北京与上海消费观念的影响,你或许曾认为200元只能购买到一件打折的快消品,对材质和成分的期望也不高;然而,在外贸商品的广阔天地中,200元却能让你拥有四五件单品,轻松覆盖了你整个夏天的着装费用。
近年来,时尚潮流发生了转变,想要跟上这股潮流,你不得不熟悉“美拉德”、“可露丽”等流行术语。然而,这样的追求不仅让审美受到了压力,还让钱包承受了负担。与此同时,外贸商品重新回归,恢复了二十年前的消费特性,这让年轻人购物时感到更加轻松愉快。这实际上是一种双方都愿意接受的公平交易,“你不觉得我是过时的积压货,我也不想从你这里赚取过多利润。”
民间版奥特莱斯
中产阶层曾热衷于在奥莱选购名牌商品,然而他们却不愿公开承认所购服饰属于“奥莱货”。他们内心深处清楚,这些所谓的“奥莱货”实际上是从CBD专柜撤下、在郊区难以处理的过季服装。
起初,奥特莱斯这个英文词汇意为“出口”;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原本滞销的出口商品,却经过时间的考验,变成了“经典永恒”的代表,被年轻一代追捧,成为他们眼中最新潮的“平民版奥莱商品”。
这款具有复古特色的刺绣晚宴包,一进入古着店便被定下了599元的价格,同时宣称它是独一无二的,源自伦敦。有人认为这是在浪费金钱购买垃圾,然而,众多时尚潮人却对此乐此不疲,纷纷抢购。
在某宝上能找到与外贸商品相仿的款式,价格竟然低至59.9元,直接明了地标注为“横店道具”,色彩种类繁多,多达十几款,让人眼花缭乱,难以抉择。
老钱族钟情的素雅亚麻服饰,一旦缀上知名品牌的标识,价格便飙升至数千甚至上万元;而那些款式相近的进口商品,即便存放库房超过五年,售价也不过是79元,这才是真正的复古风格穿搭。
广告策划Lin,北漂已有三年,她曾天真地以为,成年后便能自然而然地成为TVB职场剧中女主角的化身,身着高跟鞋,踏入北上广的办公室。然而,她逐渐意识到,每日打扮得光鲜亮丽,其背后需要付出的代价,便是将工资的一半以上用于清空购物车。
Lin曾以8元的价格购得一件日式碎花马甲,14元买下了一条西装裙。选购外贸货时,她感受到了如同麻辣烫自助选菜般的便捷,这种购物方式既轻松又无压力,让她瞬间变身为自己梦想中那个事业有成、时尚迷人的小姨。
购买过外贸商品之后,我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不仅让我的钱包得到了安宁,更在消费观念上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和教育。
某些外贸商品,因品牌方质检未达标,或是设计后因不满意而废弃的款式,并未在品牌旗下正式上市销售;因此,工厂若要将这些商品转售给外贸店铺,必须严格遵守规定,销毁所有商标标识,甚至包括水洗标签在内。
即便你真的找到了某个知名品牌的类似产品,网店卖家会明确指出“商品已剪除标签,不具备品牌价值”;而实体店店主则会提醒你,由于商标已被剪去,衣领部分可能会扎到皮肤。
旁人难以辨识你所着服饰的具体款式,即便是热衷于购买外贸商品的年轻人,也未曾将此视为追求品牌效应的替代品,他们仅觉得该服饰设计得体大方,面料触感亲肤且舒适。
网红女装店的“白幼瘦”尺码PUA已久,而外贸货的涌现更是缓解了当代年轻人的身材焦虑。这些商品曾出口至日韩,亦进军欧美市场,尺寸种类丰富,下至一米五的个子也能找到合适的款式,上至200斤的体重也能找到合身的衣服。
在网络流传的故事里,奢侈品店里的服务显得格外咄咄逼人,而快消品店则显得异常冷漠——只有踏入外贸的世界,不论你的消费能力如何,那些阿姨们总会在角落里大快朵颐麻辣烫,同时低声赞叹:“这个年纪,穿什么衣服都好看,都充满青春气息。”
20元的真丝?50元的羊毛?打工人省麻了
外贸商品逐渐走红,引起众多网友的困惑:这些物品仿佛是昔日风靡一时的古董服装,难道不都是无人问津的“外国破烂”吗?
事实上,外贸信徒们往往并不觉得自己在浪费钱财,他们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淘金”或“挖矿”的途径。
无需再受那些知名品牌审美观念的束缚,只需关注个人喜好,确保衣物合身,那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市面上难以找到的单品,便足以成为现今最流行的装扮。
并且,与那些经过多次转手的奢侈品相比,这些源自工厂、由外贸转为内销的初手杂牌商品,反而显得更加质地纯正。
价格已经如此低廉,自然无需隐瞒,即便是含有超过50%的聚酯纤维,只要不是纯棉、羊毛或亚麻,也必须明明白白地告知消费者。
图源:被门夹过的核桃补脑吗
那些始终致力于用少量资金实现重大成就的年轻人,在外贸货物堆积如山的小巷中,成功发掘了“时尚平价替代品”。
那些缀满人工刺绣的珠片、蕾丝、铆钉,亦即所谓的“重工款式”,即便是打折促销,也难以摆脱其高昂的成本。然而,在外贸商品中选购这类重工款式,只需花费数百元,甚至仅需99元,便可以挑选到心仪的物品。
只不过,外贸货也有自己的鄙视链,你得先学会“挖矿”技能。
柯女士,一位95后的上海漂泊的白领,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两年时光。她的衣柜里,几乎全被那些来历不明的外贸商品所占据。在她看来,这些外贸商品的品质从上到下依次是:原厂正品、仿照订单、追踪订单、以及模仿订单。
图源:momo
实际上,我仅对原版外贸商品情有独钟,那些不过是品牌方淘汰的次品。而其他三种,在我看来,不过是同一家工厂在拿到品牌的设计图纸后,用不同材质却款式相同的面料制作出的仿制品。
柯女士表示,真正的洋垃圾通常只有一件,一旦出售便告售罄;而正规的外贸商品即便款式断货,仍会保留少量库存。若您亲临实体店铺,仍有机会挑选。这些商品或许在同批次中颜色略浅,但实则肉眼几乎无法察觉其瑕疵,堪称优质好货。
在波诡云谲的消费潮流中,购买原单外贸商品,正逐渐成为年轻人公认的淘金新宠。“相较于古着,它是未曾磨损的新货;与地摊货相较,它的质量更有保障;与奢侈品相比,它又更加容易触及。简直就是时尚界的全能战士。”
“县城风”外贸店,被年轻人逛成了5A级风景区
在众多城市之中,那些藏匿于不知名的小巷、街道旁的店铺,专门经营外贸商品,早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网红热门打卡点。
那些店铺或许在我降生之前就已开业,店主们的大姨们可都是历经时尚潮流数十载的民间时尚达人,她们所藏之物越加隐蔽、越发神秘,这也愈发激发了我去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
图源:谢精灵
与那些在网络平台上不断吸引消费者掏钱的品牌商品不同,外贸店的店主们选择了另一条路径,他们将衣物堆积如山,不向你宣扬品牌的价值,只要你看中,便可直接取走。
图源:七禾页和卡瑞卡
县城中的外贸店铺逐渐出现在各大城市的city walk路线图上,成为了年轻人热衷的潮流换装秀场。那里,水钻和蕾丝被随意地贴满全身,仿佛不计成本;大波点和夸张的扎染图案,构成了县城版的草间弥生风格;而20年前流行的褶皱衣物,则被打工族们大胆改造,变成了他们自己的三宅一生。
这些商品并未贴上价格标签,而是用红笔在纸箱上直接标注了价格,如5元、10元、15元等。对于社交恐惧症者来说,外贸店简直就是购物的天堂,店主不会与你纠缠,让你在购物时也更有自信。
此外,那些店主阿姨们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而经营店铺,她们的营业时间完全取决于她们的心情。通常,当六七点钟的上班族还未结束一天的工作时,那些外贸店铺就已经纷纷闭门谢客了。
外贸狂热爱好者优子表示,“这些时尚界的引领者似乎对盈利与否并不十分关心,因此对待顾客的态度也显得更为宽容。她们乐意与你畅谈过去三十年的时尚潮流,即便你只是浏览而不购买,她们也不会介意。有些常客甚至将这家小店当作了网红的摄影基地,拍摄复古风格的写真,只要这样的行为不会影响生意,阿姨们也不会将你驱逐出去。”
Ending
最初,外贸商品之所以受到热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尚博主们贴上的“高端品牌同款”标签,这激发了一股以较低成本购买奢侈品的热潮,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风潮。
然而,正如优子所言,那些曾经购买过外贸商品的人应该能够体会,这种商品不论其品牌大小,实际上都难以称之为有品牌,它早已丧失了品牌的意义,只能被视作无品牌商品。
恰好,不少年轻人长时间处于一种消费的尴尬境地。“常言道,成年后要注重着装得体,然而,他们的钱包似乎并未同步增长,仍旧显得有些紧张。他们渴望摆脱品牌、潮流和价格对消费的固有束缚,希望在适宜的消费范围内,只挑选自己真正钟爱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