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广州,中国科学院系统及地方科研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携手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奥秘,点燃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当天,以“科学探问,引领未来之路”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广州分院主会场活动在广东广雅中学荔湾校区隆重启动。此次活动紧密围绕科学与文化、艺术的交汇融合,力图唤起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科学探索兴趣,并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同步进步。
据悉,本次盛会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携手华南国家植物园等机构共同承办。活动以“科学之问”为主题,通过展示尖端科技、促进学术交流和互动体验,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院在能源、生态、海洋、古生物等领域的创新成就。该活动深度融入“城园融合”的核心理念,巧妙地融合了华南国家植物园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广雅中学深厚的百年文化积淀,精心策划了一场既富有科学内涵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普盛会。活动中,众多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以及地方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科学知识的普及贡献了他们的专业智慧与力量。
在活动期间,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分享了前沿主题报告,而青年科学家的公开课则激发了思想的火花。蔡国田,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深入解读了能源发展趋势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关联;广州市林科院的熊咏梅,揭示了榕树与榕小蜂之间共生的神奇秘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则借助化石这一媒介,生动讲述了跨越亿万年生命演化的历史长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在活动场地集中展示了12家院所的先进科技成果,诸如科考船模型、翼身融合无人机以及水下机器人等,公众有机会近距离体验科学实验并与科学家们进行交流。
本次公众科学日的核心环节之一,现场特别安排了三大主题科普展区,这些展区以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生动呈现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果。在这些展区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办的琥珀特展尤为引人注目,展出了超过500件全球罕见的琥珀标本,其中不乏封存着远古昆虫、植物和微生物的“时光胶囊”。华南国家植物园举办的“芳华永恒——珍奇植物科普展”运用了45幅植物科学画作及科学期刊封面,集中展示了报春苣苔、杜鹃红山茶等濒危植物,并通过艺术化的呈现方式,生动地揭示了植物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与诗意之美。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强调,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对科研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而且成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借助“科普进校园”这一系列举措,该分院不断将优质的科普资源深入推广,有力地支持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科学教育的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