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插画创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丰富多彩的绘画语言,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使书中所传达的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当前,科技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科学家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目前出版的介绍科学家的图书中,图画书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图画书利用插画这种有趣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一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航天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气象学家、生物学家、土木工程师等一批典型人物,让公众能够以更直观的视角去了解和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辛和意义。
王斌作品《为气象事业奉献一生——叶笃正》插图(数码绘画)
王一驰作品《一生的加速梦-谢嘉琪》插图(数字绘画)
余希雨的《茅以升——中国桥梁之父》插图(水彩)
张惠珍《吴正义植物活字典》插图(印刷品)
李洪基《吴文俊:让世界认识中国数学》插图(丙烯画)
叶谦《中国的居里夫人》(岩彩画)插图
李云鹏作品《揭开黄土的神秘面纱:刘东生》插图(水彩)
1. 营造环境氛围,衬托情绪基调
绘本中的故事是通过图像和文字来呈现的,插画作为主要呈现手段,具有烘托情感基调、推动情节发展等重要作用。如何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合理协调众多的故事线索和视觉元素,并通过构图和色彩的把控凸显艺术美感,是插画创作的首要任务。
在环境营造中,叙事中心与视觉焦点的确立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那些画面密集、色彩丰富的插画中。让读者一眼便能锁定“主角”的位置,了解叙事焦点,是阅读顺畅的保障。以王斌创作的《为气象献身的一生——叶笃正》为例,绘本中一页插画描绘了主人公在担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期间忙碌的工作状态。虽然展现的是叶笃正伏案日常研究的瞬间,但创作者并没有完全还原他办公室的真实环境,而是用拼贴的手法,将单位大门、门外的冬日街景与办公室内的场景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诠释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为了凸显叶笃正这一人物形象,创作者运用构图的疏密对比,在主人公周围精心设计了密集的砖墙、地图、书籍等视觉元素,而构成人物形象和服饰的线条则相对舒适,色彩更为简单。同时,画面中的环境物体大多由直线构成,如前景的梯子和书桌,中景的墙面和窗户,背景的建筑等。这些直线有效地分割了复杂的场景,与构成人物的柔和曲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严谨的学术氛围中洋溢着人性的温暖。
此外,巧妙运用构图与色彩营造画面氛围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宋伟的绘本《献身为国铸长剑》讲述的是导弹火箭专家屠守娥的故事。书中的一页印刷品插图被分成左右两部分,正反两部分。在黑白的强烈冲击下,左右画面中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主人公仿佛跨越时空对视。再如高胜的绘本《中国的“核司令”》,聚焦理论物理学家程开甲的一生。书中的一张图片定格了主人公伏案读书的场景。创作者用大笔触刻画人物周围的环境,朦胧的背景与深邃的蓝绿色共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专注的氛围。
2. 细节彰显感动
一幅优秀的人物插画,必须以细节取胜。隐藏在画面中的视觉元素,不仅可以给作品带来丰富的层次感,还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因为细节的精准刻画,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富有血有肉。
看看余希雨的《茅以升——中国桥梁之父》。其中一幅插图中,年轻的茅以升背手而立,眯着眼睛,微张着嘴,若有所思地注视着桥梁,刻画得惟妙惟肖。远处用淡墨勾勒出的亭台楼阁、船只若隐若现,前景的桥梁坚实厚重。创作者利用光感的创造,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在人物的面部细节上。极其细微的表情塑造,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茅以升的视角和情绪中,仿佛能感觉到他在认真观察桥梁结构的同时,揣摩着水流、堤岸与桥梁之间的关系。书中另一页插图描绘的是茅以升1933年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的经历。背景是汹涌的潮水,前景是人头攒动的人群,紧张的气氛一触即发。其中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凝重,张开双臂,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抓着即将被洪水冲走的袋子。远处的人物表情虽然模糊,但扭动的身躯、张开的双臂等细节都表现得十分准确,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画面虽然没有直接描绘钱塘江大桥的修建过程,但其中的艰辛可见一斑。
在创作中,细节元素的选取需要建立在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之上,那些承载着主人公情感记忆的“小物件”往往成为画面中的点睛之笔。叶谦创作的《中国的居里夫人》讲述了核物理学家何泽慧的人生故事。书中的一页插图中,何泽慧的书桌一角放着一台不起眼的收音机。何泽慧的儿女曾回忆,母亲做任何事都很“严肃”,在干校工作时,她负责打铃报时。多年来她始终抱着收音机,按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整点时间打铃,成为一段佳话。插图中的小收音机,就是何泽慧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的最好写照。
3.艺术语言巧妙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插画创作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艺术家们不仅尝试将新的技法和风格融入到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中,还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新材料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艺术语言的创新,这些创新举措丰富了相关插画创作的审美维度。
看看雷梦婷创作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书中的插图采用水彩与钢笔画相结合的技法创作,画中人物的轮廓清晰流畅,在人物衣着的褶皱、面部结构的转折处,可以看到水彩晕染的柔和过渡,以及钢笔素描的硬度,可以说是刚柔并济,层次分明。
张惠珍的《植物活词典》吴征夷是一幅套色木刻作品。在塑造人物、风景时,创作者有意采用单一色块的组合,营造出平面感,强调装饰意义。在色彩处理上,大面积使用粉色、绿色,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为画面增添了梦幻浪漫的氛围,令人耳目一新。
李洪基的《吴文俊:让世界了解中国数学》采用丙烯材料作画,其中一页是吴文俊在老师指导下练习书法的画面,创作者采用低饱和度的单色进行布局,只在人物面部、衣袖等高光部分使用亮色。同时,在背景的处理上,画家用特殊工具在厚涂的颜料上画出许多或交错或平行的小线条,在凸显斑驳岁月感的同时,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质感。
此外,有的艺术家将综合材料、传统工艺技法融入插画创作,给画面带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有的艺术家尝试用数码绘画的手段进行创作,将大量数码矢量元素有序拼贴,实现画面质感的丰富变化;还有的艺术家将手绘与人工智能创作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未来感的新风格。
纵观近年来涌现的一批科学家题材绘本,艺术家们用自己独特的插画手法,将中国科学家的可亲可敬形象真实生动地再现出来。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家们的热切探索,科学家题材绘本插画创作还会不断硕果累累。
光明日报(2024年9月8日第09版)